作 者丨陳潔,實習生丁術為
編 輯丨周上祺
圖 源丨圖蟲
近年來出生人口的快速變動,將在未來數年沖擊義務教育的學位供給,并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2023年2月15日,中山市三鄉鎮委員會宣傳辦公室旗下“三鄉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2023年公辦學校學位預警,提出根據三鄉鎮現有公辦學校學位數量及近年戶籍人口增長速度,預計2023年鎮屬公辦學校學位需求大幅增加。
2023年以來,包括廣州、長春、南昌、大連、濟南等多地,都發布了義務教育學位預警,在這背后的最直接原因是2015年全面二孩放開以來,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上升。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根據七普調整后的出生率,以及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655萬人,2016年出生人口為1883萬人,但到了2023年僅為956萬人。從2015年到2023年的8年間,我國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動,將逐步使不少地方學位的緊張程度也呈現明顯波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目前看,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發布學位預警比較多,背后的一個因素是教育不均衡的問題。
“從人口出生到接受義務教育,中間有一個數年的時間差。”一位人口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有關部門可以大致掌握這一地區的學位需求。因此,最重要的還是相關部門要提前去布局這一件事,免得到了入學高峰措手不及。”
多地學位預警背后
從2023年底到2023年初,多地發布義務教育學位預警。
除了三鄉鎮,同在中山市的東鳳鎮也在2月15日發布學位預警,中山市東鳳鎮教體文旅局提醒稱,因戶籍生人數持續增加,預計東鳳鎮2023年公辦學校學位供給更加緊張。
對此,東鳳鎮戶籍人員的適齡子女、本市戶籍人員申請跨鎮街到東鳳鎮就讀的適齡子女、申請積分入學入圍的學生可能通過購買普惠性民辦學位方式安排入讀。
此前的2月6日,長春新區招生入學管理平臺網站發布《長春新區2023年義務教育學校學位預警》,部分公辦學校學位高度緊張,將嚴格按照“兩個一致”原則審核入學條件,同時對于生源數超過承載能力的學校,繼續采取“暫入”其他學校、分校區安置等方式安排就讀。
2月8日,八師石河子市義務教育2023年秋季招生學位預警發布,提出部分學校2023年秋季新生人數將超過、接近或綜合研判可能超過招生規模預警線。有7所學校被稱為“紅色預警學校”,學校未來1-3年內學區服務范圍適齡入學新生人數達到或超過學校招生容量,無法招收非“三對口”生源。
事實上,廣州、濟南、成都、長春、南昌、大連等多地,均發布了針對2023年秋季義務教育入學的“學位預警”。在這背后發生了什么?
2023年進入小學的新生,集中出生于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這段時間是“全面二孩”放開后的最重要時間段。2015年10月,我國提出實施全面二孩政策。隨后的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較2015年有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655萬人,提升到2016年的1883萬人。
事實上,不僅僅只有上述發布學位預警的地區,一些其他地區的小學教師也感受到入學新生的增加。
宜春市區某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老師李蕓(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2023年秋季在該校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預估會比上一屆多3個班、100多人。“不僅僅是我們小學,宜春市政府后面那所小學,此前把附近的另外一所小學合并了,把20來個班全部放入了另外一所小學就讀。”
長沙市長沙縣某小學新教師許靜(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新一屆一年級的學生比上一屆多了將近二十個人。“因為我們本來規模就比較小,一個年級就只有70個左右的學生,因此每個班就多了十個孩子。”
面對這一局面,多地已經采取了應對措施,除了政府發布學位預警進行調節,入學新生大幅增加的學校也在想辦法應對。
以上述宜春市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為例,李蕓表示,目前學校的應對方式如下:首先是建立分校,如果本區內的本校讀不了,會將孩子遷入分校;其次是提前招一批老師,先放在其他學校培養,如果建立分校這些老師可以很快上崗;最后有的班級人數可能會暫時超過規定的上限,這個會按照入學的情況進行調節,盡量符合國家要求。
“此外,我們減少了很多孩子本來應該有的多功能教室,臨時改成了教學的辦公室。去年,學校的架空層,本來是給小孩雨天游戲玩耍的一個區域,但是迫于學位壓力,把架空層都臨時砌出來了8個教室。”李蕓說。
出生人口“拋物線”與“城擠村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人口流動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也進一步加劇部分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位緊張。
儲朝暉指出,從目前來看,省會城市、大城市發布學位預警的情況比較多,這個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教育不均衡,如果一些中小學一味地招聘教師、擴大校區,就會更加加劇學校之間的不均衡。
“目前整體的義務教育階段學位是足夠的,只是大家都想上一個更好的學校。需要從更大的范圍內,考慮學校質量的均衡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某些學校的校區和教師數量。”儲朝暉指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義務教育的“城擠村空”現象日益嚴重,農村的孩子都進城入學,導致城市學校學位資源緊張。
情況確實如此。江西宜春市某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作為鄉鎮小學,并不會出現像城里小學那樣的學位緊張情況。“現在我們每一個學年的學生數逐年下降,前些年我們學生數量較多,還有很多代課老師,現在已經不需要請那么多的代課老師了。”
未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跌,很多地方的義務教育階段學位富余會非常明顯,但另外一些地方則會持續緊張。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5年到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一路從最高峰的1883萬人,下跌到2023年的不足千萬人。
熊丙奇指出,入學高峰后馬上出現適齡學生數暴跌,一些地方在進行教育發展規劃時陷入兩難困境。不擴建學校,會出現入學難,擴建學校,馬上又會出現學位資源閑置。這就需要靈活施策,比如存在學位資源緊張的地區,可采取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的方式,來解決入學難。
上述人口專家指出,出生人口的下跌,會導致各地人口結構性不平衡加劇,不能只是依靠增加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來應對。“目前各地人口出生率并不平衡,有些地方仍然保持相對高的出生率,有些地方則比較低。此外,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也已經出現明顯的不平衡,這就導致部分地區的學位緊張問題更為突出。”
不少地區的小學校長和教師,也在提前考慮人口出生率下跌后對于學校的沖擊。
“預計2024-2025年,我們就可能會不再聘用專門的代課老師,目前我們每年以20%的比例,往下減少代課老師。”上述鄉鎮小學副校長指出,“另外,如果學生數量實在太少,可能會在一個教室內同時上兩個年級的課。”
許靜表示,她會對出生人口下跌有一定擔心,因為教師也不完全是“鐵飯碗”。即使是有編制,未來也有可能要實行“縣管校聘”。“以后就是哪個學校的校長要你,你就去那個學校,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去競聘。”
李蕓則表示,人口出生率下跌對于城區中小學的沖擊,不會太快顯現。據她了解,鄉鎮小學會相對更受沖擊,而城區因為教學質量好,所以越來越多附近鄉鎮的家長會將孩子送過來。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