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育兒過程中最常見的“溺愛行為”,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是否在不經意之間就對孩子產生溺愛而不自知。
1.孩子在家中處于最高地位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即便是有祖父母在身邊,他都享受比長輩們更高的待遇。比如說吃飯,孩子雖然有成長發育需求,但父母經常會給孩子做單獨的食物,同時也會把食物最好的部分留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家里好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別人一旦動了,他就會大哭大鬧。
2.生活懶散,家長包辦一切
孩子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有些家長甚至還會幫孩子擠好牙膏。還有各小學門口,許多祖父母、父母在接到孩子之后,很自然地接過孩子的書包,而孩子則兩手空空,甚至開心地吃著零食。如果進一步細問,這些家長們就會說書包太重,孩子背著累之類的話。
3.大驚小怪、過度保護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但有些家長在孩子摔倒的時候就把錯誤歸結到地板太滑、道路上的凸起甚至是旁邊的其他人,作勢打這些物體。每當孩子有一點風吹草動,全家都如臨大敵。
4.袒護
有些孩子犯了錯,有長輩準備教育一番的時候,總有一種聲音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孩子便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孩子也會變得“肆意妄為”,因為他知道總會有人“保護”他。
這些都只是家長眾多溺愛行為的幾種縮影罷了,家長們溺愛孩子真是花樣百出,這里不多闡述。下面我們聊聊重點:已經產生溺愛行為的家長該如何改正?
1.家庭教育以一致性為主
很多家長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做錯事的時候,父母進行教育,爺爺奶奶卻會幫助孩子找借口。久而久之,孩子在遇到類似事情時就會搬出奶奶爺爺當擋箭牌。久而久之,家長一旦管孩子就會引起家庭糾紛。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家庭進行內部溝通,明確孩子教育問題的規則,保證態度一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家口徑一致,不能因為孩子撒嬌就求情。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意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養成的。家長要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比如背書包,自己背著累,那爺爺奶奶背的時候累不累呢?好吃的東西是不是別人也愛吃呢?當孩子在做換位思考的時候,家長要適度表揚,讓他認識到與別人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長此以往就可以養成與他人共處的良好習慣。
3.適當給予孩子責任感
有很多孩子都被家長視為掌上明珠,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任何事情能自己代勞的盡量不讓孩子去動手,殊不知這是硬生生地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孩子會理所應當地享受父母提供的這種照顧,遇到一點需要照顧他人的事情就會立馬Say NO。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照顧一下爺爺奶奶,將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進行調整互換,也許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會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迅速成長,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
4.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
現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養尊處優,孩子很難有機會接觸到艱苦的生活,但這并不是很好的一種成長方式,我們可以適當的給予孩子一些挑戰:比如在寒冷的早晨早起跑步、讓孩子嘗試送報紙、去菜市場買菜等這一類的小考驗。在孩子挑戰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下觀察他,在他完成挑戰后要給予中肯的評價,該表揚的地方要表揚,該批評的地方就要批評。我們會發現,孩子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