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卍字符的真正涵義
卍字符是一個古老的標記,原文源自梵語的“SVASTIKA”,很多人都能從古代的佛廟建筑、繪畫中看到他的出現。那么這個神秘的符號到底代表什么涵義呢?有人說是幸福、好運、福德,那么真相是什么?
有人說最早所知的卍字符發現于公元前2500至3000年的印度和中亞。一項1933年的研究指出,可能公元前1000年,卍字符就從印度經波斯、小亞細亞(亞洲西部)到希臘,然后進入意大利到德國。
據維基百科記載:卍(左旋)或卐(右旋)[注1](中文讀作“萬”;注音:ㄨㄢˋ;拼音:wàn;粵拼:maan6;該字稱“萬字”)是一對古老的符號,也是漢字系統的其中一對字符。“卍”和“卐”兩個字符已作為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收錄于Unicode之中。
中國最早的“卍”字符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現在漢代的五銖錢幣上。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不到頭。康熙字典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六。
在英文世界,“卐”字稱為“swastika”,這源于梵語拉丁字母轉寫的“svástika”(梵語:????????,羅馬化:svástika)。印度教的“卐”字形狀和常見的“卐”字符不同,它還包括四個圖點。“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認為是一個神圣和吉祥好運的標志。它宗教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它史前的出現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萬至一萬三千年。
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卐字(藏文:???????????,威利:g.yung drung)是“永恒不變”的象征,由于藏傳佛教中使用的轉經筒都是從左向右轉,所以都寫作“卐”(右旋)。在佛教傳入中國后,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將“卍”翻譯為“德”。
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中國唐代武則天將卍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中亦寫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等認為應以右旋的“卐”為準。
《紐約時報》書評藝術部主任斯蒂芬?海勒在《卍字符:無可挽回的符號》一書中寫道:“施烈曼推測卍字符是他德國祖先的一個宗教符號,它將古代的條頓人、荷馬的希臘人和吠陀的印度人聯系在一起。”
事實上,卍字符早在古希臘也被廣泛使用,在古希臘神殿建筑和神器上都有卍字符標記。公元前十至八世紀的古希臘人使用的彩陶器皿上繪有卍字符,古羅馬祭壇等建筑物上也有卍字符標記。這個圖案也出現在早期基督教中。古印度、西藏、日本、韓國等地重視佛家修煉的地區都有卍字符的圖案。
卍字符廣泛存在于古代東西方文明,甚至也出現在非洲、南美的文化中。法國羅浮宮所藏的六千年前的美索布達米亞陶碗上就繪有卍字符。對中國人和東南亞人而言,卍字符通常和佛相關,許多古佛雕塑或畫像中,佛的胸前都有卍字符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