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觀世界,才有世界觀。
哈佛唯一的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廣度越廣,他的格局越大,將來獲得的成也越大,而從小開始的旅程就是拓展生活廣度的起點。
為此,她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以旅行的方式來學習,感受不同的人文生活與文化歷史。
其實,旅游不但能開闊眼界,拓寬人生的寬度,同時也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生命之初,嬰兒神經元數量都是一樣的,而且還沒有連接起來,也就是說,大家的起跑線是一樣的。但出生不久,神經元開始創建連接,不斷生成突觸,而大腦發達程度取決于外部給大腦施加的的刺激,智力由此慢慢出現分化。
大腦神經元就好比道路,受到的良性刺激越多,開辟出來的道路越多,信息傳遞就越快,腦子就轉得更快。經常使用的話,能從1車道變成2車道,2車道變成3車道,變得更加寬廣、四通八達。如果不常使用的話,道路就會受損,逐漸淹沒在野草里。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是0-6歲,12歲左右大腦的成熟度跟大人差不多了,也就是說,12歲之前,尤其是6歲之前,孩子的大腦可塑性是最強的。
元旦到了,寒假也快到了,如其呆在家里,不如多帶孩子出去浪。只要認真陪孩子游玩,就能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孩子的格局與眼界,這一等一的好事不去做,還等什么?
那么,到底去哪些地方可以更好地開發孩子的大腦,提升他的格局呢?
1)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里有大樹、野草、山花、小溪、各種野生小動物,走近大自然,孩子能感受到與鋼鐵森林全然不同的世界,能感受到不同的溫度、濕度、聲音,氣味,并且把這些美妙而新鮮的信息通過五官輸送給大腦,創造更多有價值的神經元,建立一張高效而發達的大腦信息網。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總能抓住大人粗心忽略的細節,流動的花香,徐徐的山風,潺潺的流水,飄旋的落葉,或是正要搬運食物的小螞蟻,在他眼里,都是美妙的存在。
此時,我們若能抓住這小小的時刻,跟孩子一起觀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對孩子專注力的提升不是一丁半點。
要知道,好奇心是內在驅動力的助燃劑,只要我們順著孩子感興趣的點去培養,就能收獲一個專注力超強的孩子,這比你隨便報個早教班或興趣班強多了。
2)博物館
據調查顯示,美國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都愛泡博物館,而且會拿出30%的時間在里面學習。日本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日本東京大學生的父母,從小就愛帶他們去博物館、科技館與美術館轉悠。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博物館里收藏的都是歷代文化藝術珍品,而且是立體鮮明的實物,孩子親臨其中,帶來的視覺沖擊與文化沖擊,更能激發孩子自主探索的興趣。
更重要的是,這些非比尋常的藏品,體現了那個年代的極致審美,孩子可以馳騁思緒,迸出更多的奇思妙想,長期熏陶之下,孩子的審美提高了,思維也悄然發生變化,慢慢形成異于常人的思維模式。
3)名勝古跡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且疆土遼闊,有數不清的歷史遺跡,看不盡的名山大川。假期帶孩子去走走,親眼看一看祖國的壯麗河山,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學習其他地方的人文與生活。
當孩子看的東西多了,世界就變得寬廣了,思維也更有廣度,想到的東西自然比常人更深更遠。
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學習陌生的東西,感受陌生文化的沖擊,都可以幫助大腦創建更多的神經元連接,負責大腦信號傳遞的突觸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孩子有機會變得更加聰明。
誠如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瑪格特·桑德蘭博士所說,假期帶娃探索大自然也好,看名勝古跡也好,都能激活很多大腦的關鍵區域。
不過,美媽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出發前要規劃好路線,做好攻略,了解目的地的風土人情,如果在旅途中能一家人講一講自己的見聞與感想,孩子的體驗會更深刻。還有就是,3歲以下小朋友不建議去太遠,就要當地玩玩就好。
原創美媽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