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政首,農為邦本。我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級政府上下一心,大力推 進。目前,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民生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 然一新。與此同時,類似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后、農用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和農業 科技創新競爭力相對較弱,這些問題均亟待解決。因此,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清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各種障礙,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和各類主體的活力,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改革創新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激發農村各類要素的潛能。“三農”發展需要改革, 改革會給農業、農村帶來更大的活力。官溪村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 東”的“三變”改革之下,將閑散資源整合起來發展集體經濟,凝聚了人心,充分激發了 土地、山林、人員等要素的活力,讓昔日的窮山溝一舉逆襲成為“明星村”,趟出了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生產增效和生態增值的發展新路徑。農村的改革創新可以破除發展的體制機制禁錮,激發發展活力。因此,要繼續推進改革創新,推進農村產權等制度的改革,激活農村各類要素。
改革創新能夠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穩住百姓的“米袋子”。“農,天下之大業也。”無人機播撒農藥、“種田管家”打理水稻、農技專家在線看田……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確保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各地昡耕圖里出現的農業科技讓人眼前一亮。要確保農業增產豐收,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體系發展,就必須用好科技這把利器, 藏糧于技、興農于技。但是,我國農業科技還面臨創新體系不健全、育種技術落后、推廣效率偏低等問題,影響農業的發展。因此,要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與研發,加強技術攻關,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于技,穩住百姓的“米袋子”。
改革創新能夠開辟發展新路徑,助力百姓穩定脫貧奔小康。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 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針對主要矛盾變化,創新工作思路,幫助百姓穩定脫貧。T縣摘帽不摘責,創新舉措,推動產業升級,開發扶貧產業新亮點,創新扶貧車間等就業渠道與致貧返貧預警機制,織密防返貧網絡,助力百姓走上穩定脫貧奔小康之路。同時,探索建立對農村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等事項的改革創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 也可以為百姓提供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實現奔小康。總之,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 興的有效銜接,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
改革創新,踏石留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將更多機遇留給勇于和善于改革創新的人們,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農村的滄桑巨變,反映的就是改革創新的奮進路程,更是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創新是發展路徑,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