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搶,在當今的中國社會經常可見。商品降價,搶;謠言橫飛,搶;貨撒路邊,搶……哄搶之所以頻繁發生,就在于一個“哄”字。“哄”表示人多手雜,哄搶者往往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有恃無恐。由于哄搶,參與人數眾多,又很難調查取證,一般情況下很難對哄搶者進行有效處罰。這會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讓處在危困中的國家或公民財產面臨危險,會引發惡性循環,敗壞社會風氣,后果不可小覷。
教育引導公民樹立誠信意識不可或缺。中國人愛湊熱鬧,“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大媽”等等就是在諷刺中國民眾的從眾心理。部分民眾素質不高,有貪圖小便宜的心態,聚眾哄搶行為的發生主要源自民眾的一種“從眾心理”。存在難處罰,法不責眾的心態,同時,群眾素質偏低,法律意識低。因此,要讓公民樹立誠信意識,理應加強宣傳教育,不能停留在誠信概念的宣傳層面,必須引申開來,引導公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踐行誠信,甚至可以將“中國式哄搶”作為案例,提醒每個公民多一些誠信自覺、多一些失信羞恥。
誠信規則需要剛性法律制度的保駕護航。一旦發生哄搶事件,警察很難應付得過來,所以參與哄搶的人很難聽從警察的警告。事后,執法機關也往往囿于案值小、調查取證困難,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的態度,使“法不責眾”在具體的操作中成為“潛規則”。也正因為如此,使參與哄搶的“眾人”逍遙法外。法律處罰的缺位,造成了負面的示范效應,以致有的人只要有機會,就毫無顧忌地實施哄搶行為這就要求執法部門嚴格執法,避免“懶政”,即使是群體行為,也往往存在帶頭哄搶者,執法部門理應迅速調查取證,通過懲戒帶頭哄搶者,遏制群體行為,同時想方設法保護失主的合法權益,至少不能看著損失不斷擴大。兩種方式相輔相成,才能找回迷失的誠信,也才能讓每個人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
一個民族的強大,并不決定在收入翻一番,而應該是這個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靠經濟來發展,只有在全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提升人們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實現物質和精神上的“小康”,真正實現全社會的安定團結,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熱推課程:國考面試峰會 | 曬分數查成績 | 深度系統班 | 國面專項重點精學 | 政治素養明師精訓課 | 專業專項考情
>面試:面試核心熱點 | 專業專項面試考情介紹 | 精講面試 | 揭秘面試 | 先導學:結構化 | 結構化小組 | 無領導 | 國考面試題型黃金八講 | 高頻考點精講
>研學:1元100個必看面試熱點 | 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1元行測600題 |行測每日資料 | 典藏范文500篇 | 易錯600題 | 申論8套卷 | 試題領取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