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團圓賞月,元宵節燈會鬧喜,這些傳統節日無不凸顯著民間民俗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然而,在這些廣為認知、傳承較好的文化遺產背后,有著更多被人遺忘與消逝的文化形態:地方戲曲被流行歌曲取代了;民間故事和皮影戲被動畫片、電影取代了;民間刺繡被工業品取代了。“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亡的威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保護文化遺產,動員全社會是基礎。過去農村家家過年剪紙、貼年畫,大多數人會說:“這也是文化遺產?”。民眾對于文化遺產存在理解誤區,總覺得文化遺產距離生活很遠,殊不知,民間的民俗習慣,當地的廟會、社戲,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都集中體現著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承載著傳統精神的內涵。提高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要求。而號召全民行動,則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關鍵,因為文化是屬于全民的,單靠政府或專家的保護,是不可能做到的。賀蘭山皮影戲的民間藝人張進緒,其家族式的傳承,就保證了皮影戲架構的完整。
保護文化遺產,科學保護是重要手段。科學保護,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不僅是申遺前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申遺成功后的日常保護,需要一整套的方案,并督促相關部門完成。科學保護,要求整體保護,楓涇鎮之所以能成為歷史文化名鎮,離不開科學保護,古鎮在保護過程中,原樣原修,一條街、一道河、一個古鎮的整體保留,從而保留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原真性。
保護文化遺產,要重視去粗取精、批判繼承。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顯著的差異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是值得保護與弘揚的,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比如男尊女卑,是錯誤的舊觀念,在今天的文明社會,我們應提倡的是男女平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一味繼承,需要用批判的思維,繼承好的、正確的文化精神。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有利于記錄歷史、保護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面對當前正在逐步流逝的文化遺產,我們只有堅持去粗取精、批判繼承,不斷增強全民保護力度,提升科學保護水平,才能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提升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國家公務員考試推薦》》》
>熱推課程:國面形式大揭秘 | 專業專項考情 | 專項重點精學 | 精講面試 | 99元揭秘面試
>研學:1元100個必看面試熱點 | 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1元行測600題 |行測每日資料 | 典藏范文500篇 | 易錯600題 | 申論8套卷 | 試題領取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
>會員:MVP學習網專屬尊享會員 加入會員專項多重權益 只為考公的你打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