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的主旨觀點題當中,有一類選項往往讓大家頭疼,那就是對策類選項。因為很多的主旨觀點題答案都會選擇對策類,所以考生在做題的時候往往看到選項中出現對策就直接選,選完又錯,弄得考生特別迷惑,對策到底選不選,什么時候選,今天MVP學習網就來給大家講一講。
>直播: 18H常識巧記 | 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首先,我們看一下選擇對策的題目:
【例】目前,流動人口雖然進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制度的隔離客觀上強化了人口的地緣、鄉緣、親緣關系,加劇社會分化,在城市內部出現了新的二元結構。一些城市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倒掛,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存在經濟利益沖突,極易激發社會矛盾。流動人口家庭成員長期分離,造成兒童監護失責、情感缺失、婚姻不穩定、留守老人和婦女受侵害等問題,影響家庭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說明:
A.制度的隔離使流動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會
B.流動人口的進入會導致城市內部出現二元結構
C.讓流動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D.解決流動人口家庭成員分離問題是瓦解城市二元結構的關鍵所在
【核心解析】C。第一句,文段提出流動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這一問題。第二、三、四句從制度隔離導致的新的二元結構、流動人口與城市人口的矛盾、流動人口與家庭成員分離三個方面的社會問題說明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這一問題對社會安定的不良影響。故文段的結構是交代了一個問題“流動人口雖然進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以及問題帶來的三方面的危害,包括“出現了新的二元結構”、“極易激發社會矛盾”、“影響家庭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重點在于解決問題的對策,C項與之相符,為正確答案。
通過這一道題目我們看一下,之所以選擇了對策,一個重要的標準是,題目中要體現的問題。如果人家題干根本就沒有說這是一個問題,那我們選擇對策有什么意義,也就是說沒有體現出問題,那么作者的傾向就不是對策。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道不選擇對策的題目:
【例】傳統的史學研究,由于其對象大都是“不能說話的”檔案和文獻資料,因而在研究過程中,它們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們審判的“被告”,而這個被告在法庭上沒有任何為自己辯護的權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審判規則不一樣,盡管這個規則非常科學和準確,造成對相同問題的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
這段文字所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運用同樣的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卻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B.運用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應當謹慎.而不能武斷
C.研究歷史還應注重運用“能說話的”史料
D.應當制定統一的規則來規范對檔案和文獻資料的研究
【核心解析】A。文段第一句以“法官”和“被告”的比喻形象地闡述了傳統史學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間的關系。第二句以"所以”引出文段的結論“由于其使用的審判規則不一樣……對相同問題的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A項是對這一結論的準確復述。B項,造成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是研究者審判規則不同,而并非研究者武斷, "應當謹慎,而不能武斷"無法得出,排除。C項, "能說話的"史料文段未涉及,排除。D項,由“這個規則非常科學和準確"可知,文段并非批判規則不統一,而是強調相同材料不同結果這一現象的正常,排除。故本題選A。這道題題干并沒有體現出問題,所以我們并不選擇C項和D項的對策項。
選項選擇對策的標準是題干中要體現出問題,這樣選擇對策才有針對性和必要性。接下來同學們可以在MVP學習網APP上找更多同類型的題目做一做加以鞏固,切實提高做題能力。
>熱推課程:國面形式大揭秘 | 專業專項考情 | 專項重點精學 | 慧答面試 | 面試先導學
>研學: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行測資料 | 行測易錯600題 | 申論“”題卷 | 試題領取 | 1元金題卷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