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常識判斷考試中,對于人文常識的考查必不可少,古詩詞與對應的傳統節日一直是往年文史常識里的高頻考點,因此結合以往考試的重點,MVP學習網為大家梳理了常考的六個傳統節日所對應的一些風俗習慣和古詩詞,進而探索相關的做題技巧。
一、春節(元日,元旦)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俗稱農歷新年,也指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春節期間,迎禧接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拜年和祈求豐年等慶祝活動成為人們過春節的主要內容。此外,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考試里的常客,從詩的題目就可以看出描繪的是春節,還有就是新桃換舊符正好符合春節的習俗,因為春節時期人們貼春聯,而桃符起初有著辟邪的作用,后來到了宋代,桃符就漸漸演變為了“春聯”或者“春貼紙”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古詩詞如果有桃符之類詞的就基本可以判斷是春節。
二、元宵節(元夕,上元)
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日,也稱元夕和上元。元宵節在古代是比較熱鬧的一天,舞龍舞獅,社戲雜耍,晚上還有燈會和煙火活動,演繹了許多的愛情故事。
北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這首詞中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乍一看以為是情人節,其實寫的元夕邂逅的相思之情。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寫道“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繪了元宵節的燈會上,在燈火闌珊處正好看到心上人的激動心情。
從這兩首詩詞中,我們可以探索一些判斷元宵節的技巧。當我們在古詩詞里看到“燈火,燈謎,燈會和紫姑”有關的詞或者比喻詞就可以基本判斷是元宵節。
三、清明節
清明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左右,也稱踏青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后來才演變為紀念祖先的節日,并且與寒食節有關,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就是寒食節了。
唐代詩人杜牧的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有關清明節的經典詩句。那么,當我們在詩詞發現與掃墓祭祖或者寒食節后一天有關的就可以大致判斷是清明節。
>熱推課程:AI測評短板 | 精品課60講 | 新大綱課程 | 全過程京訓班 | AI數智課
>研學: 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 行測易錯600題 | 申論“”題卷 | 試題領取 | 1元金題卷 | 行測資料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
>會員:中公教育專屬尊享會員 加入會員專項多重權益 只為考公的你打造!
<!-- | 中公速學班 | 政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