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生態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生態文明的核心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樹立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敬畏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自然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創造了各種生物物種以及整個生態系統。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然而,過去的一段時間破壞自然生態的情況越加嚴重,但是這給人類帶來巨大傷害,例如,對自然界氣候變化多端,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再如,澳大利亞一場大火摧毀巨多生物,美國流感導致上萬人死亡,加拿大暴風雪讓人們出行困難,城市進入緊急狀態。如此這般不善待與自然的關系,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瘋狂的報復。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共生應有的態度。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正是深刻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闡明了人與自然相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要把這種理念刻在腦子里,踐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保障生態的前提下進行科學改造,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應承擔的重要責任。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各地都在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自然。浙江省治水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推進“五水共治”,為打好碧水保衛戰遞交的一張漂亮答卷,為美麗浙江享譽國內外提供了有力支撐;陜西省嚴格執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加快建設綜合智慧監控系統,建立“天地一體化”,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可見,主動著手踐行綠色發展、保護與生態修復,才能真正實現山水相連,花鳥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人類對自然的任何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要根植在意識中,更要落實到實踐中,形成全社會、全世界的行為準則。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起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國家公務員考試推薦》》》
>熱推課程:AI測評短板 | 精品課60講 | 新大綱課程 | 全過程京訓班 | AI數智課
>研學: 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 行測易錯600題 | 申論“”題卷 | 試題領取 | 1元金題卷 | 行測資料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
>會員:MVP學習網專屬尊享會員 加入會員專項多重權益 只為考公的你打造!
<!-- | 中公速學班 | 政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