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指的是痛的原因是不通,不通就會產生痛,通了就沒有痛。這是中醫中的道理,但在社會各處仍舊適用,無論是經濟建設、民生建設或是鄉村振興,只要存在短板就無法達到良好發展。因此在我國的未來的發展道路中必須把握痛點,實現痛與通的轉化,更快實現兩個百年建設目標。
鄉村振興的“痛”與“通”。過去四十年鄉村給城市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勞動力、資源和生產資料,從而造就了有去無回的單一方向資源流動,使得鄉村存留了諸多痛點。鄉村的特色產品因路不通而上不了城里人的餐桌;鄉村的產業因人才的匱乏而無法完成前進發展;鄉村的孩童因教育資源的短缺無法接受知識的熏陶……農村之痛,痛在基礎,痛在民生相關的方方面面。而現在鄉村振興就是要開啟雙向流動的開關,把城市里的各類資源都充分的協調調動起來,打通鄉村與城市的道路,讓鄉村得以持續發展,更好帶動城鄉共同發展。
經濟建設的“痛”與“通”。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貧富差距仍較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要保持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要破解轉型升級、和諧發展、改革創新三大難題。打通經濟建設的痛點,以轉型促發展,以和諧求穩定、以改革求出路。
民生工程的“痛”與“通”。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初步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形成了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民生難題逐步得到解決。但這些都還仍無法徹底解決民生方面的所有問題,若民生問題無法徹底解決,那么這不僅會影響著個人的基礎生活,還進一步影響政府公共服務,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國家整體發展的平衡。因此,必須在民生工程上下更大的功夫,將“痛”轉化為“通”,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迎來幸福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這一格局的實現則要以各方痛點為基礎,針對性提出建設方案,打通壁壘,實現鄉村振興、經濟發展以及民生建設的穩步前行。將發展中的痛點轉化為發展中的通點,穩步推進“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實現,讓發展的步伐永不停歇!
>熱推課程:2024國考AI數智系統課(1900+課時+AI老師無限次答疑/咨詢+39本圖書+3個月網校專屬會員)
>研學:2行測專項精學|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 12元看時政月末盤點
>試題:9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 1元國考金題卷 | 29元易錯題盤點
>專項: 9.9元行測速解36計 | 90分鐘行測專項黃金考點 | 69元常識速記 | 16元看申論考點突破 | 3.9每日看申論熱點 | 29元學申論會議寫作
>圖書:2024國家公務員考試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課時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
>會員:中公尊享會員專項多重權益(涉及:行測、申論、面試、公基、職測、綜應、教師、醫療)只為你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