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黨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之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所提出的新發展戰略,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其中,文化振興作為至關重要的一環,滲透在其他四個“振興”當中,是鄉村振興的價值引領與精神動力源泉。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文化自信不僅是農民重構自我與鄉村文化關系的有效路徑,更是鄉村文化贏得生存空間、走向未來、實現振興之道。農民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主體,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響到鄉村文化振興的進程與結果。受鄉村文化生存環境改變、農民文化自覺意識缺失、文化主體意識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認同危機等因素的影響,農民的鄉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
在如火如荼的鄉村振興實踐中,不少鄉村對當下遺留文化問題先試先行,但收效甚微。你認為如何解決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問題?
一、概括提煉話題,表明觀點
鄉村文化是孕育中華文明的土壤和智慧源頭,鄉村文化的興衰,不僅關系到鄉村的興衰,更關系到中華民族的興衰。當下,鄉村文化正經歷著現代性的巨大沖擊。如何推動優秀的鄉村文化回歸,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對當下面臨問題客觀分析
1.文化產品供需存在脫節。由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粗放式供給模式”,導致部分公共文化服務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多元化的實際需求,農民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認可度不高。
2.傳統鄉土文化認同弱化。在同現代城市文化的競爭中,根植于農耕文明的鄉土文化受城市經濟發展對鄉村的“虹吸效應”影響,青壯年勞動力的謀生方式已由從事農業生產轉為依靠外出務工或經商致富,其文化價值觀念和價值認同也逐步向工商文明轉變。
3.鄉村文化建設人才問題。鄉村文化建設人才流失是制約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瓶頸。改革開放以來,受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加快推進影響,青壯年勞動力作為鄉村文化的傳承主體在鄉村地域中逐步“退場”,鄉村文化建設面臨主體缺位的問題。
三、結合實際,給出對策
1.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在課程設置上增加文化觀塑造方面的內容,酌情融入本土優秀的鄉村文化教育,例如:本土紅色文化、尊老愛幼文化和家風文化為先導。使青少年建立起多元文化觀與鄉村文化自信,為文化振興補充人才。
2.吸引鄉村文化建設人才聚集。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吸引人才回流,提高本土人才的補助和待遇水平,例如:增加住房補貼、子女入學補助和日常生活補貼等。積極吸引本鄉在外的文化人員返鄉,合理利用鄉村本土人力資源,推進鄉村文化組織建設。
3.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鄉村意識形態的引導作用。加強鄉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培養與宣傳,例如:開展知識進村講解活動,建立愛國主義文化站,為村民建立文化書屋等設備。讓農民能夠自愿、自發地將自身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敘事中。
>熱推課程:2024國考深度系統班升級不加價(1000課時直播+28本精選圖書+2套模擬卷+3000+試題練習+1年會員權益)
>研學:2行測專項精學 | 1元政綜研學課 | 1元報告研學5件套 | 1元高效搶學計劃
>試題:9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 1元國考金題卷 | 29元易錯題盤點
>專項: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 12元看時政月末盤點 | .9.9元行測速解36計 | 90分鐘行測專項黃金考點 | 69元常識速記 | 16元看申論考點突破 | 3.9每日看申論熱點 | 29元學申論會議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