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國家寶藏》的播出,到《只此青綠》的“出圈”,再到故宮文創產品的火爆,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殷切期待越來越強烈。其實從“活”起來到“潮”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和傳統文化,更是我們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如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增強文化自信。
深挖文化內涵,讓文化自信“潮”起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在鄉村,其本質和內核是鄉土文化,深挖鄉村文化內涵,才能讓傳統文化“破圈”。伴著魔性的音樂“張同學”從東北火炕一躍而起、拉開粉色印花窗簾,下床喂狗、養雞、買肉、做飯……在快速切換的鏡頭下,中國鄉村生活的一天由此展開。“張同學”拍攝制作的展現鄉村生活的短視頻迅速走紅“出圈”,不僅吸引數百萬粉絲,還勾起粉絲對鄉村生活的思念。如粉絲所言:“張同學”視頻中出現的塑料梳子、印花床單、葫蘆水、瓢等都能勾起她對家鄉的想念,鄉村題材短視頻成為她寄托鄉愁的一種方式。深挖鄉村文化內涵,不僅為鄉村文化傳播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新的希望。
創新表現形式,讓文化自信“活”起來。過去,像京劇、豫劇之類的傳統文化節目是中國文化特色,在古代十分流行,特別是在中國近代時期,人們都十分喜愛。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喜歡這些劇目,其實并不是這些劇目落后了,而是時代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沒有時間和精力到劇院欣賞這種藝術。為了改變這一尷尬場景,讓更多的文藝作品更好地傳承,獲得年輕人喜愛,就需要創新節目表現形式,才能讓傳統文化節目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現如今,打開手機,抖音直播間的主播們將傳統曲目“搬”到網絡平臺,不僅為直播間粉絲分享經典劇目作品,同時還會耐心講解這些劇目背后的故事,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
科技賦能節目,讓文化自信“動”起來。如今,互聯網與現代技術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讓傳統文化穿上“新衣”。從舞蹈“唐宮夜宴”到“紙扇書生”再到“洛神水賦”,從《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N省廣播電視臺的節目頻頻“出圈”,利用網絡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入到虛擬場景中,讓全國觀眾眼前一亮。文化節目再開新篇,喚醒傳統文化魅力,滿足百姓文化需求,這離不開科技額賦能。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創新創造力,將民間故事、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這不僅激發了創新內生活力與動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關注,為文化節目出新出彩提供了重要支撐。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當今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交流、融合更加頻繁,在奮進新征程,結合新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輸出更加“鮮活”、更加“靈動”的中華文化,才能實現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
2024國考推薦》》1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申論素材積累|申論考點爆破營|申論專項補弱|重要會議專項寫作素材
我為題狂——易錯題盤點|妙解行測|行測速解36計|行測黃金考點滲透營
時政學習:2023年月半時政|常識理論學習|69.9元看國考省考180個核心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