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課程>>>MVP學習網會員尊享 | 天琦老師帶你學面試
貫徹執行題常被考生稱為申論的“盲盒題”,它靈活多變,風格多樣,同一文種答題方向卻變幻莫測,以致多數考生陷入“理論全懂,做題全錯”的惡性循環。那么今天MVP學習網主要跟大家重點強調貫徹執行高分的秘密武器——“文種目的”,一旦準確把握了它,寫好公文不再是夢。
申論中常說“問什么答什么”,以此來彰顯審題的重要性。貫徹執行審題有它的獨特之處——審文種、審目的、審要求、審身份,這四個要素里面決定公文“生死”主要是“目的”,我們寫公文是從“目的”出發得出的公文主體內容,也是這種題的主要得分點,同時它也是最不好把握的一個內容。那么,如何把握目的,有如下兩種途徑:
一、直接目的看題干
從題干中看是否有直接目的,常表述為“為……,請擬寫一份……。”如:“給定資料2介紹了H縣鄉村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績,縣情基本相似的鄰縣來學習取經后,決定啟動這項工作。假設你是鄰縣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為做好群眾宣傳動員工作,請擬寫一份給你縣農民群眾的公開信。”題干中直接告訴我們“為做好群眾的宣傳動員工作”,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宣傳動員群眾干什么,所以你要結合材料明確兩個方面“宣傳什么”“動員誰”。根據題干,這個公開信的主體內容就包含兩大方面“宣傳的內容+動員群眾做的事”。這種題比較容易出現的誤區是,不分目的、對象,材料給什么就直接寫什么,導致符合題干的內容并不多,得分點少之又少。
二、間接目的看材料
當你從材料中看不出來目的是什么時,只能通過材料內容來確定,一般這種情況下“概括材料”內容,就是公文的主體內容。例“假設你是S鎮政府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3,寫一篇關于S鎮“以民為師”活動的報道。”從題干中看只是讓寫一篇報道,沒有說明目的,就需要從材料中把握主體內容,材料中給出的是“2017年,S鎮請農民為干部“教學”,或閑話家常,或建言獻策。2018年年初,S鎮又在全鎮招募百位能人巡回授課。其中,既有農技行家,也有電商高手,農民“講師”由各村推薦,鎮政府評定標準,S鎮為每位講師頒發證書,將授課時間選在農閑時節,每次還給予100元課時費。若是講師工作不積極、業務有下降,會予以清退……,稀松平常的“嘮嗑”中有著鮮活的民意,它能讓基層干部照鏡自省,改進工作作風,調整工作思路。這種創新的溝通方式,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實現了雙方良性互動”等,這些內容都是在描述請農民當老師的具體做法和重要性,滿足報道的要求,所以概括材料就是題干中報道的目的。
因此,做好貫徹執行,審題是關鍵,審目的是重中之重,但是目的并不是很好把握,需要各位考生準確理解題干和材料意思,并結合作答對象、身份、實際情況輔助做題,才能提高公文寫作的準確率。
小編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