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明晰歷史發展規律,用大歷史觀去謀劃全局,乘著時代發展的東風,創造出非凡的成績,這是百年崢嶸歲月所給予的偉大思想和寶貴經驗。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有機遇,同樣也存在風險和挑戰,要想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就離不開“大歷史觀”的指導,回顧過往“以史為鑒”,立足當下“因勢利導”,把握未來“乘勢而上”。
準確識變,用通觀全局的思維“指點江山”。古語云:“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通其變”所暗含的政治哲學貫穿古今,面對新矛盾新問題,要用好“大歷史觀”這一“思想武器”,站在全局把握發展大勢,遵循規律找準發展方向。國家戰略布局由“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普遍共識;從“十三五規劃”的勝利收官到“十四五規劃”的揚帆遠航,大歷史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歷史證明,唯有用前瞻性、戰略性思維去考量問題,不斷增強預判能力,統籌好近期與遠期、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方能應對“風起云涌”的變局。
科學應變,用因勢利導的變通“應對挑戰”。歷史和實踐都充分表明,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就能夠更好前進。當面對新的矛盾新的需求時,以百姓之心為己心,不斷優化服務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當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挖掘本土資源,找準發展方向,暖心貼心落實各項惠民政策……進入新時代,我們遭遇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唯有把握發展大勢,不斷提升科學應變能力,方能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主動求變,用開拓創新的格局“再創佳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最大的機遇就是自身不斷發展壯大”。而贏得發展先機,創造歷史偉績的關鍵一招便是“主動求變”。縱觀黨的百年歷史,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離不開大歷史觀做指引,用與時俱進的思維去破解難題,謀求發展。正所謂“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不論是脫貧攻堅的完美收官,還是抗疫戰爭的階段性勝利,抑或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都印證了打好戰略“主動仗”,用好創新“巧辦法”,方能打好戰略主動仗。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黨的百年輝煌史,用事實印證了,唯有把握歷史大勢,方能勇立時代潮頭。而在新的趕考路上,危與機并存,更要用“大歷史觀”去把握時代之機,去迎接風險挑戰。這需要用準確識變的意識把握大勢,用科學應變的能力解決難題,用主動求變的思維再創佳績。唯有如此,方能讓“中國號”這艘巨輪,揚帆遠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