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行測言語理解題,很多考生時常會覺得迷茫,尤其是主旨題,是不是經常會有一種感覺——“我以為的”和“作者想要強調的”總是不一樣。事實上,作者在文段中是埋了信號的,如果我們能夠讀懂作者給出的信號,抓住其中的關鍵句,就能夠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快速找出正確答案。MVP學習網帶大家來看一個例題:
【例】愛、敬畏、獻身精神、同情心、辨別善惡的能力以及將理想付諸行動的執行力,這些素質反映了一個人的品格。過去,孩子們是從他們所處的文化中、生活的內容里接受了這些品質。現在我們卻目睹了所有這些品質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潰。如果不想讓孩子們失去培養這些人類寶貴品質的機會,就必須有意識地依靠教育來培養他們。
我們可以看到,文段先說明一些素質反映了一個人的品格。接著指出現在這些品質在世界大部分地方崩潰,最后一句是一個“如果”開頭的假設句,通過假設句表達了作者的態度,因此這段文字意在強調的就是最后一句話,也就是強調“必須有意識地依靠教育來培養孩子們的品格”。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發現,在做主旨題時,大家可以通過敏感“假設句”來讀懂作者的意圖,MVP學習網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文段中出現的“假設句”起到的提示作用吧!
(一)常見詞語提示
如果……那么;若……則……;倘若……;假如……。
(二)常見呈現形式
當文段中出現假設句時,作者的觀點、態度就很容易判斷出來。我們在行文脈絡分析時就可以識別并重點分析。一般來說,文段由“假設句”提示作者意圖的有以下兩種呈現形式:
1.如果這樣做,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作者的意圖就是強調“要這樣做”。比如:
領導對你說:“如果你今晚加班的話,就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項目,將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效益,你也可以升職加薪。”領導表達的意思就是:你今晚要加班。
2.如果這樣做,就會有不好的結果。作者的意圖就是“不要這樣做”。比如:
領導對你說:“如果你今晚不加班的話,就不能按時完成這個項目,將會嚴重損害公司的利益,你有可能會下崗。”領導表達的意思是不要“今晚不加班”,即今晚要加班。
總而言之,不管“假設句”呈現出來的是哪種形式,作者強調的都是正確的做法,即:對假設情況的重要性予以強調,并希望采取相應的恰當對策。
【例】云南是“生物王國”,而且地處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江河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曾有一段時間,云南想通過發展旅游等第三產業繞過工業化來發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現在看來,如果工業或者相關產業發展不到位,第三產業就沒有服務對象。不僅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制約,生態環境保護往往也因缺乏社會經濟資源,難以持久維持。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在云南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較多困難
B.在云南發展工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條件
C.在云南單純發展第三產業,保護環境的作用不大
D.云南經驗證明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兩者并舉不悖
【核心解析】B。文段第一句告訴我們云南是“生物王國”“生態屏障”。第二句圍繞云南生態的話題,告訴我們云南曾想通過不發展工業來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第三句話通過“現在看來”與前面的曾經進行轉折,指出若工業發展不到位,生態環境保護也難以持久維持。由此可見,文段意在說明的是在云南發展工業不能不到位,也就是云南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要發展工業。
A項指出云南兼顧經濟和環境難度大,但文段強調云南發展工業要到位,所以A項不是文段意在強調的,排除。
B項,強調在云南發展工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符合文段意在強調的內容,保留。
C項,說明在云南只發展第三產業不行,與文段強調的云南發展工業要到位并不相符,排除。
D項,強調在云南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并不沖突,但文段只說了要保護環境必須發展工業,并沒有說發展工業對保護環境沒有任何壞處,故D項“并舉不悖”的說法不正確,排除。
故本題選B。
MVP學習網相信通過上面所講的內容,大家對如何借助“假設句”來準確判斷作者的意圖已經有所了解。勤加練習,認真鞏固,在做行測題目中,要對文中的“假設句”高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