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出自戰國子思的《中庸》,是指天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尺度和規律,遵循了中和的規律,萬物才能歸位發展。自從人類認識并改造世界開始,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原則得到了充分驗證,但隨著人類的發展,由于認識不夠充分,導致了對自然生態的過度開采與掠奪,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南北極冰川融化等諸多生態破壞情況。生態的良性發展與修復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因此,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還子孫后代一個健康家園。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的思想指引。偉大事業必須依存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必然成就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由原來的“八個堅持”拓展為“十個堅持”,其中,“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和“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是在“八個堅持”基礎上的新增內容。這既體現了黨對全國統一的領導,以黨的百年經驗之精華,潤澤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堅持黨的全面統一引領,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又符合現有的國情的基本矛盾化解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繼承發揚了重要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并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拓展創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長足”等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重要生態文明新理念,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實踐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指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各地應該積極學習總書記的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將生態文明建設鋪滿中華大地。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無規矩不成方圓,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標志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正式建立。這項督察制度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重要奠定,同時也為環境的檢查督查提供了重要執法基礎;2019年6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印發實施,確立了以黨內形式規范生態督查管理,并成立督導小組,從重點領域向全國范圍鋪開,并且從例行、專項督查入手,不斷形成了督查的合力;2022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進一步推進督察整改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長效機制。近年來,國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部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
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們都在呼喚著“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的靜謐晚霞;呼喚著“七八個星天外,兩天點雨山前”的清新空氣;呼喚著“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自然花海。在歷史的新階段、新格局中,生態文明建設在正確思想和完善的制度的加持下,定能匯聚民心,攜手共建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