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言語理解題目中,細節(jié)判斷題是容易被考生輕視的一種題型。通過選項查找原文并不難,然而,有時比對選項和原文時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夠察覺其中細微的差別。畢竟只有一字之差的句子,最后的意思可能天差地別。今天,MVP學習網(wǎng)就帶大家看看細節(jié)判斷中的經(jīng)典設錯項:偷換概念當中的一字之差。
中國騎兵的歷史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騎兵日趨重要的反應。但當時騎馬非常辛苦,只能依靠雙腿的力量夾緊馳驟顛簸的馬匹以保持自身的平衡。西漢中期,中國西南邊陲的滇國騎兵就已普遍使用一種特殊的馬鐙。它使人們上馬和騎乘時有了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馬鞍前沿兩側各系有一根下垂至馬腹前側的繩子,繩端結成圓圈狀,騎馬者雙腿的大拇指各伸入一圈,蹬向馬腹前方。這種繩圈式馬鐙的圖像時常出現(xiàn)在滇國的青銅器上。3世紀左右,一種更為方便簡潔的上馬搭足用的鐵馬鐙在中華大地上悄然出現(xiàn),長沙金盆嶺西晉墓騎馬陶俑的單馬鐙正是再現(xiàn)了這段歷史。這些陶俑的馬鐙僅出現(xiàn)在左側,而右側沒有,而且乘馬者的腳也沒有踏在鐙里,表明這個馬鐙是供上馬時鐙踏之用。
下列說法與這段文字相符的是:
A.馬鐙晚于騎兵而出現(xiàn)
B.最早的馬鐙是青銅材質的
C.西晉時的鐵馬鐙只在馬的右側
D.西漢騎兵使用只供上馬的馬鐙
【核心解析】A。
由文段可知,中國騎兵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最早的馬鐙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可見A項與文意相符。由“西漢中期,西南邊陲的滇國騎兵開始普遍使用一種特殊的馬鐙,它使人們上馬和騎乘時有了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馬鞍前沿兩側各系有一根下垂至馬腹前側的繩子”可知,最早的馬鐙是繩子做的,而非青銅材質的,故B項與文意不符。由“這些陶俑的馬鐙僅出現(xiàn)在左側,而右側沒有”可知,C項中“右側”的說法有誤。由“這些陶俑的馬鐙僅出現(xiàn)在左側,而右側沒有,而且乘馬者的腳也沒有踏在鐙里,表明這個馬鐙是供上馬時鐙踏之用。”可知,這些馬鐙的使用者是前文中的“西晉騎兵陶俑”,而非“西漢騎兵”,故D項也與文意不符。
故本題選A。
在C項和D項當中,原文和選項的區(qū)別不過一字之差,這樣的偷換概念是在緊張的考試中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因此需要我們沉住氣,仔細閱讀原文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