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這一部分,片段閱讀對閱讀分析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雖然其中以判斷意圖和概括歸納主旨為主,但是有這樣一種小題型是不容小覷的,那就是推斷下文這類題型。MVP學習網建議大家通過問法形式判定題型為推斷下文題。常見問法有: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介紹或者作者接下來最可能講的是,諸如此類,當然也有否定形式的問法。通過問法確定好題型之后就可以開始進行閱讀分析了。MVP學習網認為這類題解題的要點有二:
一、行文分析
首先通過分析文段行文脈絡,判斷文段落腳點是否是在尾句,如果落腳點在尾句,則可以根據尾句或者尾句中新出現的話題進行推斷下文;如果落腳點不在尾句,則需通過行文邏輯來推斷下文。
二、選項辨析
分析清楚材料后,還要對選項進行辨析,當選項內容與行文或者尾句存在跳躍或者是前文所涉及過的內容,那么就不能作為接下來要介紹的內容了。在肯定提問方式中選擇下文有可能出現且與文段銜接最緊密的一項;而在否定提問方式中選擇MVP學習網已經出現過或者與此文段不相關的選項。
將問法、分析思路確定好,我們來小試牛刀,看看這類題目我們可不可以將其攻克。
焚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熏香,古代文人雅士也喜歡在書房內焚上一爐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以陶、瓷、銅、鐵、瓦為材料制成的香爐。漢代時,佛教的傳入對香爐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元末明初,原先其他材料制成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則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時期。
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來最可能講述的是:
A.宗教對于香爐制作技術的影響
B.焚香習俗逐漸淡出禮儀的原因
C.香爐制作材料的發展演變過程
D.宣德香爐的制作及其藝術成就
【核心解析】D。文段首先由中國古代焚香的習俗引出“香爐”這一論述對象,然后簡單介紹了香爐制作材料的演變過程,最后落腳到明宣德年間的銅香爐制作的巔峰上。基于話題統一的原則,下文最可能繼續圍繞“明宣德的銅香爐”展開,D 項與此銜接最緊密,當選。B 項完全脫離了“香爐”這個中心話題,排除。A、C 項內容在文中已有所闡釋,也可排除。本題答案為 D。
規模化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農業發展是否適應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還值得商榷。美國多年的大農場生產方式已經證明,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會造成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52 畝,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45%,更遠低于美國的人均水平,所以美國的大農場模式并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發展。同時,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科技還是經營管理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距,現代化的“步子”驟然邁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層“脫節”。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可能說的是:
A.農業改革不應操之過急,而應穩扎穩打
B.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應吸取國外教訓
C.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應量體裁衣、因地制宜
D.生產環節的脫節是農業規模化發展的瓶頸
【核心解析】C。文段首先提出中國農業發展是否適應大規模農業生產模式值得商榷的問題,接著從兩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美國大農場模式存在弊端,且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有限,不一定適合大農場模式;我國農業科技及經營管理方式均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不宜“步子”邁得太大。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下文最有可能延續首句的問題,提出解決中國農業規模化問題的思路。C 項的“量體裁衣、因地制宜”與此相符。A 項未提到農業規模化發展問題,排除;B 項的“吸取國外教訓”文段已有相關論述,不應在下文重復,排除;D 項把“瓶頸”歸結于“生產環節的脫節”,與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題選 C。
萬事開頭難,希望大家可以結合作答策略攻克重重難關,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