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在繼承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凝練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它指導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面開啟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征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兩個閃光點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理念和“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的制度保障。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習近平同志指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背后反映的是黨對經濟和生態效益平衡追求。塞罕壩天氣惡劣,資源匱乏,通過一代代種樹人攻堅克難,培養優質樹苗,實現荒漠披綠。塞罕壩這個無人區變成綠地,是綠色發展理念生動詮釋,讓人們生活空間得到拓展,提升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貴州省安順市按照水利建設、生態治理和扶貧開發“三位一體”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水利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新方式,成效明顯。安順市經驗獲得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真正實現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一系列制度建設次序推進,出硬招、下重拳,環境治理成就斐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包括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以及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將生態文明的制度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奠定堅實的綠色根基。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行動,是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行動自覺,切實扛牢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責任,保持清醒、直面問題,找準短板補強弱項,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中國愿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