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站在“十四五”新起點,在繼續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辦好更多民生實事,在改善民生品質上干出一番新氣象。從過去到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起點。積跬步、至千里,要不斷做好民生工作,為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堅持人民力量至上,緊緊依靠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論證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歷史成績依賴人民創造,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以無數的犧牲換來如今的現世安穩;在一窮二白時發憤圖強,以開墾北大荒的精神和修建紅旗渠的毅力奠定國家發展的基礎;在時代發展時與時俱進,以敢想敢干的魄力謀求長足發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未來要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更需要人民的參與。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更要認清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去的坎,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斷造福人民。 當前,民生需求從“有沒有”已經轉變到“好不好”,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80后干部黃文秀,沒有留戀都市的繁華,毅然回到革命老區百色,到達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當代愚公”李保國,扎根太行山32年,用科技讓荒山變綠,用產業拔出了群眾的窮根。如果沒有一代代干部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主動服務,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為此,民生服務要做到多方兼顧,尤其是要集中力量突出解決好困難群眾最盼最憂最急的生計問題,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為民生服務增添一絲溫情。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密切聯系群眾是我黨的生命線,黨員干部要心懷群眾,感恩群眾,服務群眾,真正理解群眾利益無小事,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在黨的領導下,匯聚起百姓安全、經濟強盛、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