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情況和防控工作需要,為保障廣大考生健康安全,經研究,原計劃于12月3日、4日舉行的2023國考筆試延期舉行。國考猝不及防的延期通知,打亂了讓很多在備考路上前行的小伙伴的計劃,擊潰了一些已經堅持不下去急切想考試的考生的心態。當前,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MVP學習網提醒考生一定要堅持下去,繼續備考,調整學習計劃和心態,對于答題技巧的學習每天不能斷,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強調的是民眾、百姓的重要性,需要以民為先;我國政府服務原則也是以民為本。百姓是組成社會的分子,是社會穩定的基本,是國家治理的關鍵。但是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卻出現種種矛盾糾紛,這樣的糾紛矛盾損害部分群眾利益,影響了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便是在治理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問題,忽視民意。因此,如果想要實現社會善治,在運用法治手段同時重點還需傾聽民意。
傾聽民情,開展社會治理,有助于改善干群關系。正所謂“剛柔并濟,相得益彰”,同樣在社會治理中也得到相應的闡述。社會治理的“剛”,是指憑借法律約束、紀律監視、強迫控制等剛性手段,是社會治理的技術因素;而社會治理的“柔”,是指依靠組織、協調、激勵、感召、啟發、誘導、協商等柔性方法,是社會治理的藝術分子。對于社會治理來說,剛性手段是有力保障,而柔性方法是維護人民利益必不可少的。缺少剛性,只重視柔性,會導致諸多社會問題泛濫而無法節制;只有剛性而缺乏柔性會導致矛盾激化,損害人民利益。因此,貼近民情開展社會治理有利于改善干群關系。
傾聽民情,開展社會治理,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基石。部分基層治理綜合運用柔性調解這一“法寶”,有效防止矛盾糾紛激化,消除了群體性事件隱患;“城市牛皮癬”破壞城市美觀,污染社會風氣,正是“柔情執法”落實了“門前三包”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對于流動攤販,美國警察一般采取無肢體接觸驅逐法,要求小販離開。這些案例都說明,現代社會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維,加強軟引導。因此,要轉變治理理念,將“人”的需求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以柔性的服務深入人心,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傾聽民情,開展社會治理,是建設法治中國的等他。共享單車如火如荼,給人們帶來便利的亂停現象也愈演愈烈,一度造成混亂;廣場舞遍布大街小巷,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卻也給諸多居民帶來噪音污染,而多部門卻無“執法權”;無證攤販“一塌糊涂”,不僅影響交通,也影響衛生環境,成為城市的痼疾。這些案例都說明,面對社會發展中的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法治等剛性手段。因此,社會治理要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從嚴剛性執法,彰顯法治權威,增強全社會的法治共識。
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定通曉民情,通曉民情的人,必定親近人民。簡言之,就是群眾路線。心里想著人民,心中裝著人民,這是黨員干部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走過百年多風云激蕩的歲月,我們黨不變的宗旨,是矢志不渝為人民謀利益,而社會治理也應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過剛易折,還需“柔情似水”,真正實現“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