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疫情暴發的危難時刻,頂住壓力實現了脫貧攻堅。這其中雖有風雨,卻依然有前進的奔頭。鄉村發展并未止步,脫貧只是第一步,鄉村振興剛剛開始,環境生態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是鄉村環境還是家居環境,都需要用心對待,才能更好地打造山青水美天藍的美麗鄉村。
要以完善的制度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強有力支撐。從2005年習總書記在浙江提出的“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到2019年在上海提出了“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無論是余村響應政策關停污染企業,借景生財,還是江浙滬地區大力推進垃圾分類,由城市到農村的改進,無一不能夠看出政策對環境改善的大力支持,更加能夠看出頂層設計對生態發展的關注。大到森林的亂砍濫伐,小到家庭垃圾的隨意丟棄,現在都有著明確的制度進行著約束,在法治的框架下更是減少了利己主義的發生。假設一下,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的明確規范,人人隨意而居,垃圾隨處可見,這不單單是對自身生活造成了影響,更對生態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甚至威脅著人類的長遠發展。因此,唯有將制度一以貫之,才能更好地打造美麗鄉村。
要以基層干部帶領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勁動力。基層是鄉村生態建設的廣袤土壤,基層干部是生態宜居建設的帶頭人。綠海延綿、滿目滴翠、山清水秀、涼爽宜人,盛夏的右玉風光正好,但是曾經廣為人知的順口溜道出的全然不是這般模樣:“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風氣黃沙飛,十年九不收”,脆弱的生態環境可見一斑。右玉縣想要致富,擺在面前的第一步就是治沙,就是修復環境,這條路,一走就是六十年。山西省右玉縣歷任領導經過60年的“綠色接力”,在塞北高原上書寫了一部綠色傳奇,實現人工造林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1%,近90% 的沙化土地得到清理。右玉縣的縣委書記們帶領10萬人民創造的政績,可謂卓越輝煌。正是因為右玉縣的干部們堅定信念,扛起責任,樹立榜樣力量,才使得全縣眾志成城攻克難關,打造生態新右玉。干部是工作發展的排頭雁,干部引領才能正確發展,才能更好地建設美麗鄉村。
從黃沙漫天到綠水青山,從污水橫流到清澈見底,從蚊蠅滿天到清新空氣,這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我國環境的大變革,生態振興是鄉村發展的必經之路,環境是連接著人與自然命運共同的橋梁,唯有將生態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鑄就千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