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公子與龍門石窟研究院用共創視頻講解龍門石窟修復故事,帶領大眾感受到龍門石窟的魅力;女博后J用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演繹竹笛,帶網友領略民樂之美;圖文創作者劉女士用圖文記錄旅行攝影攻略,帶網友領略了中國建筑傳統配色之美。傳統文化傳承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近幾年,短視頻平臺出現的共創視頻講解龍門石窟修復故事、短視頻演繹傳統樂器竹笛等視頻引發網友關注。傳統文化利用短視頻、直播、圖文等新形式,“火”了起來。對此,你怎么看?
1.表明觀點。
傳統文化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明和思想,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不斷傳承傳統文化,才能增強文化自信。而傳統文化利用新形式新平臺讓傳統文化“潮”了起來,這種傳承方式符合時代特點,滿足人們需求,有利于文化更好地傳播,這種形式值得點贊。
2.分析傳統文化傳承新形式帶來的意義。
(1)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十分龐大,利用短視頻平臺發布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讓傳統文化的受眾更加廣泛。同時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是當下較為流行的,用這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傳播傳統文化更易讓群眾接受。
(2)便于傳統文化的表達。短視頻平臺是一個人人能參與、人人能創作的平臺,這種平臺為傳統文化傳承者提供了表達平臺,讓傳統文化的展示、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同時這種平臺追求創意,也可以讓傳統文化有多樣的表現形式。
(3)利于強化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借助短視頻平臺傳播,能讓更多群眾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大眾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肯定能進一步強化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3.分析傳統文化傳承的困難。
(1)大眾傳承意識薄弱。一方面,是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大眾對于一些西方文化更為推崇,傳統文化受到了冷落;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很多文化內涵并未傳承到位,導致大眾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不能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最終導致大眾缺失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缺乏傳承意識。
(2)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單一。當前,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渠道還是紙質媒介,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不足;弘揚方式以說教灌輸為主,不能寓教于樂,無法貼合公眾需求。
(3)傳統文化傳播參與主體單一。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政府包辦文化傳承的現象比較突出。文化傳承社會參與度相對較低,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愿不強烈。
4.針對傳統文化傳承提出建議。
(1)強化文化傳承意識。主流媒體應利用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向大眾宣傳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提升大眾對傳承文化的重視。
(2)豐富文化傳承方式。文化傳承主體應結合時代,創新文化傳承形式,利用好短視頻、中視頻、直播、綜藝等渠道傳播文化,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視聽手段結合起來,創新文化表達形式,采取更符合群眾需求、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
(3)增加文化傳承主體。一方面,政府應完善文化傳承規范,明確傳承責任,制定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政府應為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傳承創造平臺、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