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勸說類的題目是公職面試中非常有特色的題目,在結構化考試當中會有所涉及,它考查考生解決工作實務的能力,通過對溝通勸說類題目的考生實戰情況的了解,發現很多考生并未從多個角度進行闡述分析,缺乏勸說的邏輯和層次,導致答題中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境遇。其實,只要把握“情、理、利、法”四個維度,往往就能實現有效勸說。
某養殖場將產生的污水排放至附近的河流,造成了污染,遭到了附近村民的投訴,養殖場老板拒不配合,領導讓你去處理此事,你怎么解決?
【思路引導】
思考一:為什么村民勸不動?
從現實角度出發,人們通常都會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換位思考能力,并未體諒養殖場老板工作的艱辛,一味地指責便會激化矛盾,難以搭建溝通橋梁。
切入點一,情感切入:從情感角度出發,理解老板經營的辛苦,要改造排污系統從資金和時間上來說都會有些力不從心。
思考二:為什么養殖場老板拒不配合?
從現實角度出發,他并未意識到污染環境帶來的危害,也并不知道這樣做會衍生的不良后果,這些都需要通過道理來講清楚,讓經營主體意識到違規操作的危害。
切入點二,道理切入:從講道理進行勸說,闡述亂排污水的危害,如:一方面危害土壤和水體,造成養殖區域環境變差。另一方面威脅飲用水安全,群眾難以生活,不利于生態振興,生態宜居也就成了空談,危害非常大。
思考三:僅僅靠與養殖場老板切身利益無關的道理,能否讓老板主動及時解決?
從現實角度出發,養殖場自身改變排污是缺乏動力的,這就需要從利益的角度出發,進行勸說,達到主動及時改變。
切入點三,利益切入:從與養殖場老板切身利益相關切入,一方面會造成養殖場周圍水土資源污染,危及養殖場內部水源,使養殖的牲畜生病,造成養殖危機。另一方面會造成養殖場口碑下滑,群眾反感,媒體曝光后也難以經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思考四:我們有沒有解決養殖場問題的必要性?
養殖場的這種不義行為,有沒有觸犯相關法律,當遇到相關問題時候,必要的法律法規知識也需要我們有所涉及。
切入點四,法律切入:養殖場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涉嫌違反環境保護法,違規排污如若仍不整改,將有可能受到停業整頓的處罰,情節嚴重的更會吊銷營業執照,得不償失。
通過這道題目,MVP學習網相信大家對“情、理、利、法”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更快更準地找到勸說的話題點,快速破題、有話可說、有理可講,解決難以切入的思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