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預不虞,為國常道”,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得以安身立命、中華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的內在品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融入血脈的政治品質。今天,我們以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不斷增強憂患意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充分做好防范和化解各種重大風險的各項準備。
增強憂患意識才能保持清醒頭腦、不斷進取。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面對抗戰即將勝利的局面,毛澤東同志在指出光明面的告誡全黨要“準備吃虧” “準備困難”,并列舉了可能出現的“十七條困難”,強調“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黨的七大制定了一整套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只有做到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增強憂患意識才能發現問題苗頭、未雨綢繆。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針對某些剛剛出現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兩手抓”的方針,確保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增強憂患意識,才能預見形勢發展走向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 做到未雨綢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在防范化解風險上勇于擔責、善于履責、全力盡責,及早發現問題苗頭,積極主動防范風險、發現風險、消除風險。
增強憂患意識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這么復雜的國情,時時都要居安思危。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任何時候都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能懈怠、不能馬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蔽覀円欢ㄒ炎∵@個重大原則,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見兔顧犬、亡羊補牢,是為下策;積谷防饑、曲突徙薪,方為上策。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