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對策在申論考試中也占有不小的地位,考察過程中經常會穿插在其他的題型中進行考察,然而考生在做題的過程當中,最頭疼的就是不知道對策該怎么提、或者是對策沒有具體內容,也因此錯失了高分。提出對策本身并不難,需要考生在答題過程中保持理性的思維,認真分析材料,并結合實際,方能給出更為合適的答案。
一、要注意題干中的身份限定
在閱讀題干時,我們應當注意到題干中對于我們的身份限定,因為身份的限定決定了最終對策的具體內容:
如:假如你是人力資源中心的工作人員,請就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提出建議。
這其中,我們的身份是人力資源中心的工作人員,因此提對策應當站在這個身份的維度,結合工作單位的性質與材料內容提出對策。如果換一種問法:
作為當代青年,你認為應當如何提高創業成功率?
顯然,我們的身份發生了轉變,所站的立場也不同,假如材料中涉及“原創設計抄襲嚴重”等相關問題時,我們在提對策時就應當注意自己的身份,并不能提出“出臺法律法規,加強原創設計保護”,這與我們的身份是不符的。
因此,在作答提出對策題型時,應當注意題干中是否對身份有限制,身份的設定對對策本身是否有影響,這樣才能保證對策內容不會跑偏。
二、要注意題干要求,確定是否需要概括對策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題兩問的情況,即既要概括問題,又要提出相應的對策,而有些題干在設問時并沒有清晰地表明是否需要概括問題,這就導致很多考生在答題時猶豫不決。為了最大可能保證分數,我們可以將此問題大致概括為以下幾種:
1、需要具體概括問題:
(1)當題干中有明確要求,如“請概括材料中的問題,并提出對策”;
(2)當題干要求中有“問題明確”“問題概括準確”等表述時;
2、需要簡寫問題:
(1)當題干中未明確問題是什么時,如“針對材料中……問題,提出建議”“就材料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等表述;
(2)題干要求中有“問題與對策一一對應”時。
三、要注意針對問題、原因提對策
這往往也是我們在答題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問題,對策不具有針對性。只有將材料中的問題分析明確,才能根據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因此,我們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要先圍繞題干要求,對材料中涉及的問題逐一做好標注,并將問題做好分類歸總,最后再根據問題,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不難看出,要想保證對策的完整,前提是要找準找全材料中的問題關鍵,所以,我們還是要提高閱讀材料的能力。
四、要注意對策是否要具體
我們在做題過程中,題干中的要求有時不盡相同,有時要求“對策具有可行性、針對性”,有時要求“對策要具體”,這便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考生在答題過程中的難點就是對策如何才能具體。
要做到對策具體其實不難,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1、尋找利益的相關方。在找準問題后,可以尋找圍繞該問題的利益相關方,再確定對策該怎么展開。
如:材料中的問題是“群眾的維權意識弱”,圍繞維權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找到不同的主體,如群眾本身、宣傳部門、監管部門等,因此,對策可以從這幾個主體出發,具體展開:
群眾要加強自身維權意識;相關部門應加大宣傳,增強群眾的維權意識;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不法商家的監管,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2、明確對策的方式、效果。
在提對策時,考生的對策展不開往往就是沒有具體的方式方法,以后采取措施的效果,因此,在具體展開對策時,可以加入措施實施的方式以及效果,來使對策更具有操作性。
如問題:村民不了解相關的土地政策
可行性對策:村兩委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可操作性對策:村兩委應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大喇叭、微信群、組織村民大會等方式(具體方式),向村民做好土地政策解讀工作(做什么),保證村民能夠知曉相關的政策內容,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效果)。
不難看出,在明確了措施的具體方式,怎么做以及效果之后,對策內容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能讓閱讀者明確該具體怎么入手。因此,在具體展開對策時,一是要看題干中的要求,二是要明確具體的方式以及最終的效果。
通過上述的做題方法,相信能夠幫助各位考生在具體做題過程中,能夠更加精準地找到答題內容,明確答題的目的,做到靶向作答,保證最大限度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