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黃沙,枯草搖曳,這是他來之前的蘭考;天藍水清,綠樹成蔭,這是他走后的蘭考。由綠洲變成荒漠,是人們長期以來的肆意浪費和破壞,而讓綠色再次回到這里,卻是燃燒了他所有的精血,他短暫而厚重的一生都是在與黃沙搏斗,以生態為基,以人民為本。邁上新征程,我們不能忘記的是那個人民公仆的身影,不能磨滅的是“一棵泡桐”的精神,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位于九曲黃河最后一個大拐彎的蘭考,曾經面臨著“鹽堿、風沙、內澇”的重重威脅,為了徹底除去“三害”,焦裕祿帶領當地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最終尋找到了栽種泡桐樹的辦法,讓“荒灘”成了“綠洲”。視當下,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摒棄掉了過去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在扎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治理的原則上,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軌,實現更高水平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生態福祉”,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為民。改善民生是社會和諧之基,人民幸福之本。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改善民生的最關鍵一步,只有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才能實現更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蘭考人民過去面對著風沙侵襲、食物短缺,只能讓家里的孩子們上街乞討,他們連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又談什么幸福呢?而如今的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也正是在焦裕祿的不懈努力下,改善了生態環境后才換來的。生態環境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環境保護這根弦就要時刻繃緊,不能有絲毫懈怠。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堅持轉變思想、提高環保自覺。生態保護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城市的事,甚至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是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生靈共同的任務和使命。無論是在聯合國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還是積極組織各國參與的“昆明之約”,中國都積極參與國際環保事務,在生態保護方面成績卓著,展現了大國擔當。而要推動生態建設,就要依靠人民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再大的困難除以14億,都會變得渺小。基于此,我們需從思想入手,從根本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讓節約資源成為習慣,讓保護環境成為常態,提高全社會的環保自覺,努力打造“兩型”社會。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在紀念焦裕祿誕辰100周年的今天,我們追思古人,體會他歷久彌新的精神品質,也讓我們對于保護生態、造福百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堅定的決心:要牢牢守住生態保護這條底線,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讓焦裕祿精神不滅,讓人民幸福生活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