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三萬里殘陽山河無疆,五千年漢唐高風飄揚”,中華文化的魅力從古至今一直在生動體現著。當下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大量入侵,崇洋媚外、傳統文化式微、創新意識減弱等問題頻頻出現,文化自信正面臨著斷層危機。可見,唯有堅定筑牢文化自信,才能守住中華文化,激活文明進步。
繼承傳統、不忘本來,為鑄就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魅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薄如蟬翼凈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極品宣紙,還是“千絲萬縷,綿密不絕”的四經絞羅,抑或是“繡成安向春園里, 引得黃鶯下柳條”的蘇州刺繡……無一不在訴說著傳統文化的風采與特色,是歷史的痕跡,是發展的財富。要將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倍加珍惜;要盤活文化資源,高度利用;要融入社會、生產生活、道德教育,如此方能更好融入現實,服務當下,展現文化的時代價值。
創新現在,吸收外來,為鑄就文化新輝煌供氧施肥。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可見,文化需要的創新深化交流,相互尊重,不可故步自封。創新,體現在產品、產業形式的改變,故宮文創的設計理念以及李寧國潮的敦煌系列等;創新,體現在節目形式的改變,“國家寶藏”、“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將文化創新的變化融于借助于文化節目和產品形式,既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又再次在全國或是更大的場合區域展現著文化的魅力。因此,未來我們要繼續守正自身,又要加大創新借鑒他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播文化,面向未來,為鑄就文化新輝煌點燈指路。明者因時而制,知者應時而變。時代的發展與更替需要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深入貫徹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走出去是重要一步。從外國人說中文到穿漢服、穿旗袍;從孔子學院交替發展到《流浪地球》等電影備受好評……背后體現的中國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體現和表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堅定文化之路不能止步于坐而論道,需要中華兒女久久為功,堅定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每一種文明都植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未來我們要勇抓時代機遇,用創新增強文明動力,用傳承激活文明源頭活水,用傳播創造文化永恒魅力,助力文化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