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發展的健康與否體現了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占比在整體國民經濟中都是舉足輕重的。伴隨科技革命的鋪開,制造業乘著科學技術東風實現產業變革,掀起新一輪創業創新熱潮。因此,要多措并舉,做好中國制造,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展現大國實力。
實干堅守初心,創新追求卓越。中國從苦難中走來,在經歷各種磨難后依舊立于不敗之地,依靠的正是實業、制造業的健康發展。清末民初,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掀起輪船等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變革,革除舊有理念和結構迎來短暫光明;抗戰期間,國家受戰爭重創,百業待興,中國全體人民通過種田,織布,建兵工廠保證大后方的資源供給,為民族獨立貢獻力量,為實業打下基礎;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人民以大量勞動力支撐傳統制造業發展,在滿足國家人民基本需求情況下為“世界工廠”名號奠定基礎;現如今,科技賦能產業發展,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開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新要求。唯有以精益求精的實干精神,改革創新的變革精神,為中國制造賦能,實現新發展。
創新技術研發,加速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動一批新興產業出現,為傳統制造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共和國長子”大力支持重工產業發展到改革開放以來二、三產業比重逐年增長再到新發展階段,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讓中國制造冠上“中國智造”新頭銜,彰顯祖國強大綜合國力。但與此我們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要挑戰: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產業增長后勁不足;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銜接缺位,未能迎合新理念、滿足消費新需求;“專、精、尖”人才流失嚴重,高校專業教育培訓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都在制約中國制造的創新進步。因此,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改革高校教育體制,豐富課程內容,增加專業實踐比重引導學生重視專業實踐,形成學思踐合一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力度,增加創新研發專項經費支持,為科技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研發環境,給予人才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免除后顧之憂,為創新獻計獻策。
古語云:“不日新者必日退”。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我們要以創新為動力,以實干助發展,為“中國智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