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城鎮化推進使得社會節奏變快,人們選擇在閑暇時隱居避世,洱海成了旅游勝地,然而在旅游經濟發展得熱火朝天的客棧餐館亂排污水、非法采礦、挖沙等現象卻不斷出現,洱海陷入了“生態困境”。同樣的情況在全國都有發生,生態情況不容樂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要發展,但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修復保護生態,讓“生態傷疤”變身“綠色銀行”。事實證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方式已無法適應逐漸轉變的社會矛盾,人民從“盼溫飽”變成了“盼環保”,我們要意識到“綠水青山”其實就是“金山銀山”,只有保護好生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江西尋烏縣采用“三同治”模式,統籌推進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如今,廢棄礦山重披綠裝,污染河流清澈見底,“生態+”工程不僅推動了產業轉型,更幫助了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讓“南方沙漠”變成“生態銀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
完善法律制度,讓“綠色生態”有了“硬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19年,上海推出了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進入了垃圾強制分類的時代,既提高了垃圾資源利用水平,減少垃圾處置量,又增強了社會對環保行業的重視,增加環衛工人的就業率。當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與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生態文明建設要借鑒上海垃圾分類制度的經驗,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為“綠水青山”提供堅強保障。
提高公民意識,讓“低碳生活”成為“文明底色”。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從自覺配合垃圾分類工作到努力踐行光盤行動計劃,從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到低碳出行方式成為習慣,從“云端植樹”“碼上盡責”到公民擔任民間河長湖長……建設美麗中國逐漸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步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