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不斷攀升。有人說“大學就業季”正在變成“公考備考季”,甚至有年輕人戲稱“宇宙的盡頭是編制”。
其實對于考公務員的迷戀,深深刻在我們中國人的DNA里,古人有句話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很多認為這樣的觀點是不對,但是這首詩可不止這一句哦,這首詩接下來是這么寫的: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xxxxxx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來來來,看我加粗的字,放在今天這個環境下,你覺得是否適用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話就是沒錯!因為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就是:耕讀傳家,買田置地,送小孩子去上學,科舉入仕,當官走仕途。這才是中國人最正常的發展模式。
一般的中產階級從事的是什么職業?
如果你稍微有一點歷史和社會學知識,你應該能知道,在現代社會,律師、醫生、教師、公務員這樣的職業是穩定的中產階級家庭從事的職業之一。
從18世紀到現在, 經歷了三四次工業革命,生產工具變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很多職業消失了,很多職業產生了,成為了新貴。但是,只要有人類在,穩定的中產階級還是醫師公這些職業。
當代的你可以說,程序員賺錢這么多,怎么不算中產階級?那可是富裕階級啊!他們一年賺的錢可比醫師公好幾年都多得多。多賺幾年錢,早就北上廣好幾套房,財富自由了。優秀的程序員是稀缺的,更不要說你見過有40多歲還在一線寫代碼的程序員嗎?35歲后,普通私企的職工都紛紛轉行,甚至面臨裁員下崗的風險。現在北京很多夜班滴滴司機,他們以前也是風華正茂的技術大拿呢。
但是你看看40多歲的醫生、教師、律師、公務員這些職業,他們在干嘛?
40多歲是知名大律師,是著名大夫,是著名教師,是領導干部。當別的職業在擔心中年危機,在害怕下崗,醫師公這些職業反而是迎來收入最強,最香的時代。
穩定的中產階級,是一個有持續性財富增值的可能。
通俗來說,這些職業是越老越吃香。
你說年輕人,會不會青睞這些職業?年輕人會不會傾向于選擇這些職業?教師和醫生的專業要求很高,律師也需要極強的法律素養,只有公務員,它是一個準入性考試。只要你分數高,你就能獲得一個幾乎不會失業的鐵飯碗。
你可以看不上醫師公這些職業,可以覺得金融、程序員才是厲害的行業。但別忘了,中國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叫北上廣,新一線城市也就那么幾個。絕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會成為那些時代的弄潮兒。我承認金融是王者專業,但是這個專業哪怕中產階級的孩子學了,也就是去一個銀行當柜員的命。就算有條件較好,有比較厲害的智商,逆天改命,能征戰華爾街,到最后也就是成為一名職業經理人,一名證券基金經理,就是頂點了。金融是屠龍術,你若不是家大業大,根本玩不了。我們拿出一個放大鏡,你去看看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這四個職業的從業者,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經濟實力又如何?我敢說,他們在當地都是中等收入偏上群體。
之前一直有個說法,叫社會階層分析。有人劃分為10個。
不論怎么劃分,排在中等偏上的,比如說第四個階層,肯定屬于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包括研究人員、資深公務員、高校教學人員、工程師、醫生、律師、文化工作者、高級白領、國企中層;
排在它后面的第五個階層,叫辦事人員階層,比如普通公務員、中小學老師、國企普通職工、三資企業小職工,這些人在網上喜歡自嘲稱打工人。
普通企業上班的小白領,月薪3000的小職工,都屬于第五個階層了,這是整個社會階層的中間了。
而醫師公,妥妥地起步就是第五個階層,還是靠前的位置,完全可以說,體制內叫4.5階層,比專業技術類差一點點,但是絕對強過普通小白領,妥妥的社會的中堅力量。
再說了,考公熱難道僅僅是普通大學生的選擇嗎?中國最頂級的高校,清華和北大,它們的畢業生,每年也是高達四分之三以上的比例選擇進入體制內就業。這幾年尤其是選擇去當公務員的比例非常多!2024年,北大選調生簽約人數首次突破800人,較20年增加近60%,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2010年至2024年這十年間,已有2200余名北大選調生在祖國各地基層工作。等到了2024年,北京大學自己都不主動公布有多少學生選擇當選調生,因為當選調生的人太多了。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24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占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中國頂級學府的畢業生都以體制內就業為主,為何我們普通大學要選擇體制外呢?
我有個朋友,北大的計算機碩士,他就曾直言不諱地跟我說,縱然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的,每年能進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大廠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加起來,也沒那么多人。
他也是學計算機的,他就選擇了回老家考取了定向選調生,因為他自己本身在百度等大廠實習過,厭倦了996的生活,不喜歡被資本家剝削,也并沒有特別喜歡北上廣這樣的城市,覺得工作壓力大。用他自己的話說,“學成文武藝,建設我家鄉。為什么一定留在北京才有前途呢?”他認為,到互聯網企業工作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現在趕不上趟了,很少再有工作三五年就財務自由這樣性感的財富故事,一些公司動不動拿期權來吸引大家,可是關鍵是能不能兌現呀?不能兌現都是鏡花水月!反而一些大型企業35歲之后被裁員的故事動不動刷爆朋友圈,越來越挑動大家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