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民間的“皮影”工藝、老廠房的“工業游”、古今結合的“老城根”……在日常生活生產中,這些老物件百花齊放,有些能夠創生性發展,促進經濟增收;有些能夠在沿襲中變革,具有實用價值;還有些能夠給人以歷史感和現代感的融合,具備審美價值。因此,要大力挖掘老物件的價值,讓其在新時代迸發新生機,在古今融合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價值疊加再創輝煌。
挖掘舊事物的經濟價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經年累月中,家用家具和電器等出現消耗,進而老舊,功能無法滿足當下生活需求,我國政府及社會人士能夠發掘資源回收利用的再生價值,通過設置有償舊物回收點,如智能化“衣物收納箱”、“廢紙收納箱”等方式,將老物件集合后,統一再造,完善加工流程,延伸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鏈條。還有,“民以食為天。”中央一號文件將糧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部署。而今,基層農業人員能夠研究傳統耕地自然條件、了解“二十四節氣”對耕種的影響等,進而從傳統耕種方式中挖掘有效信息,有效分析整合數據,賦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讓一產轉型升級。因此,要從舊物件、舊方式中發現發展潛力,讓其轉為新質生產力。
挖掘舊事物的文化價值,促進文化創生性發展。文化創生性發展是指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守正創新為路徑,讓文化具備現代化價值。而今,我國文創發展百舸爭流。如:陜西“秦漢館”門前人頭攢動、“長恨歌”一票難求、故宮文創產品火爆全網、阿勒泰淳樸民風引人入勝、各大博物館成為家長讓孩子研學游的首選之地……這些文化現代化發展成果均源自文化老物件的價值再開發。一方面,能夠發現傳統文化元素中的審美價值,讓舊事物得以展示自身歷史風采;另一方面,還能夠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中的娛樂價值,發展為新中式裝飾、服飾、文娛消費等。因此,文化的多元、創生,不應該摒棄老文化,反而應該從歷史中攫取養分,讓文化守正創新型發展。
常言道:“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舊事物在發展變革中不斷更新,在歷史更迭中不斷延展,在不同的時段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要善于發現“老”的價值,進而萌芽“新”的希望,讓舊事物、老物件閃耀時代新光芒。
小編推薦>>>
2025國考挑戰150分-學至考前訓練營|2025國家公務員近10年歷年試題合集
2025公務員考試-公考常識必背3000題|500篇申論典藏范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