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意圖作為片段閱讀的一大重頭戲,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找準作者態度所在,而文段里的句子是有輕重之分的,做題時自然要找那個“重”。今天MVP學習網就帶大家來看看可以摸索作者態度的一類句子—假設句。
>直播: 18H常識巧記 | 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一、假設句的標志
假設句就是假定一種情況,陳述在這種假定情況下所產生的后果或提出問題。它總會帶著標志詞出現,也就是假設詞,例如“如果…就…”“若…則…”“只要…就…”等。這些詞一出現,我們就要敏感一點,作者的某些態度可能在這里了。
二、假設句的言外之意
為什么要重視表達一種假定情況的語句呢?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假設的情況來強調自己的觀點或態度。所以當文段中出現了假設句,其中的相關內容就是作者想要重點突出的。這個時候,我們作為解讀者就要“聞弦歌而知雅意”,好比題干指出“假如用這種方法,結果很糟糕”,那言下之意就是最好不要這樣做。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讀懂作者在假設句背后的強調內容。
【例】 “微閱讀”,是伴隨手機短消息、網文、博文的出現而興起的一種閱讀方式。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兒童的“微閱讀”漸成趨勢。盡管關于“微閱讀”價值的認定還處于爭論階段,但碎片化的信息導致碎片化思維這一結論顯然是成立的,而且已經有了不少例證。如果過度沉溺于“微閱讀”,其實用性和消遣性會在無形中消解少年兒童閱讀時的沉潛心態,從而影響到少年兒童對知識的吸收。
這段文字意在:
A.揭示促使“微閱讀”興起的前提條件
B.說明“微閱讀”在少年兒童中漸成趨勢
C.提醒少年兒童不要被“微閱讀”所掌控
D.剖析“微閱讀”對社會知識傳承的影響
【核心解析】答案選C。文段首先介紹了“微閱讀”的興起;繼而介紹隨著電子閱讀的普及,少年兒童的“微閱讀”漸成趨勢;然后進一步指出“微閱讀”導致碎片化思維是成立的;最后用假設句強調少年兒童若過度沉溺于“微閱讀”會影響其對知識的吸收。整體上文段對少年兒童中流行的“微閱讀”狀態是不認同的,意在提醒他們不要過度沉溺。A項重在說明“微閱讀”興起的前提條件,非文段意在說明的內容,排除;B項“微閱讀”在少年兒童中成為趨勢為背景論述,非文段重點,排除;C項的提醒符合作者意在說明的內容,是讓少年兒童不要沉溺在“微閱讀”中的同意轉述,保留;D項“社會知識傳承”不是文章意在說明的,也未涉及文段重點論述的“少年兒童”這一主體,排除。故本題選C。
文段少有無端的假設,所以大家在日后做題過程中要對假設句加以重視,不要掉以輕心。
>熱推課程:國面形式大揭秘 | 專業專項考情 | 專項重點精學 | 慧答面試 | 面試先導學
>研學: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每日看行測資料 | 行測易錯600題 | 申論“”題卷 | 試題領取 | 1元金題卷
>圖書:2024國考圖書套裝(含2023國考試題+100H輔導+60天會員+每周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