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明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堅持新時代的生態觀,以尊重自然為出發點。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相反,對自然缺乏應有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就會破壞自然界,也會破壞復合生態系統平衡。人類對自然界的傷害,最終也會傷害人類自身。因此,要尊重自然,就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堅持新時代的生態觀,以順應自然為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想要發展,必須順應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理念,中華民族歷來高度重視在順應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先哲的思想均蘊含著按照自然規律活動的生態智慧。實踐表明,人與自然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秉持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態度,而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界,否則最終受懲罰的還是人類自己。
堅持新時代的生態觀,以保護自然為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樣的自然生態美景,誰都不能破壞。”“環境有價、損害擔責”,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就應該為此承擔責任。然而長期以來的現狀是:“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實際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就要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綠色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必將不斷鋪展嶄新畫卷,中國的綠色發展必將造福世界。
>熱推課程:國面形式大揭秘 | 專業專項考情 | 專項重點精學 | 慧答面試 | 面試先導學
>研學:申論80分示范答題 | 考點梳理 | 69.9元180個考點 | 12元時政月末盤點
>專項:每日看行測資料 | 行測易錯600題 | 申論“”題卷 | 試題領取 | 1元金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