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臭氧大家并不陌生,在大氣的平流層中就有大量臭氧的存在。臭氧,顧名思義,并不是無色無味的氣體,而是一種有魚腥味的淡藍色氣體。1785年德國人在使用電機時聞到了一股難聞的臭味,但是當時并不知道這種異味的來源與原因,也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840年,德國科學家先貝因在進行硫酸電解實驗時又聞到了類似的臭味,這與火花放電及大氣中發生閃電時出現的氣味類似,這時先貝因將產生此種異味的物質命名為臭氧。臭氧的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意為氣味難聞。
實際上,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的早期,地球的大氣中既沒有氧氣,更沒有臭氧,在億萬年的演變過程中,主要是由于水的不斷光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氧的濃度逐漸增高。在紫外線的作用下,一部分氧氣可以轉變為臭氧。研究表明,隨著光波波長的變短,紫外光對生物的損傷成指數地增加。例如當波長從320nm降到280nm時,紫外光對脫氧核酸的損傷增加4個數量級。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大氣中臭氧含量很低時,生物無法在陸地上生存,只能存在于海洋和湖泊中。而臭氧對紫外光的最大吸收在波長255nm,它強烈吸收陽光中波長295nm以下、對人類和生物危害最大的短波紫外光,并能吸收大部分對生物有一定危害的波長λ=280~320nm的中波紫外線。所以我們稱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傘,正是因為地球在4億年前形成了臭氧層保護傘才有了今天的人類及今天世界上的萬物,才有了人類與地球陸地上的萬紫千紅的今天。
但同時,臭氧也會帶來危害。高濃度暴露于臭氧環境可導致人流淚、眼睛疼、頭痛等癥狀出現,嚴重的會影響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統。像復印室內使用大量的打印機和復印機等電子設備,打印機、復印機采用的激光頭掃描硒鼓的方式會產生高壓靜電,用以吸附碳粉。靜電復印過程中高壓電弧光產生紫外線 ,可激發空氣中氧氣變為臭氧 (O3)、氮氧化物 (NOx),危害人體健康。所以在辦公室有打印機可以在室外涼爽時,盡量開窗通風,利用與室外空氣通風換氣稀釋室內臭氧濃度,或者使用催化分解過濾裝置來降低臭氧濃度。
(判斷)臭氧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核心解析】B。臭氧是一種有魚腥味的淡藍色氣體。故本題答案為B。
>熱推課程:2024國考深度系統班升級不加價(1000課時直播+28本精選圖書+2套模擬卷+3000+試題練習+1年會員權益)
>直播:12元申論80分答題示范 |2行測專項精學 | 1元政綜研學課 | 1元報告研學5件套 | 1元高效搶學計劃 | 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資料:9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 1元國考金題卷 | 行測速解36計 | 90分鐘專項黃金考點 | 易錯題盤點 | 時政學習積累 | 常識理論學習 | 申論考點突破 | 熱點素材積累 | 會議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