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中有言:“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習總書記也曾言:“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誠然,從古至今都闡明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唯有我們對自然深懷敬畏之心,順應并保護自然才能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找準定位,不斷探索合理的利用方式是前提。各地生態特色不同、發展條件不同,唯有因地制宜、明確方向,才能實現順利轉化。在云南元陽,哈尼族群眾利用當地特色梯田,探索“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戶多業”,打造梯田鴨、梯田魚、梯田紅米系列精細加工產品,并通過“梯田云”電商平臺,培育集民俗、餐飲、產品等為一體的文旅產業。不僅實現了“森林在山上,梯田在山下,村寨在其間”的山水林田湖草作為健康的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更讓哈尼梯田重新煥發生機,迎來一眾游客參觀。因此,在轉化生態資源優勢的過程中,我們應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挖掘當地生態特色,立足健康生態,孵化出健康產業,形成特色產業,帶動良性發展形成比較優勢贏得市場。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激發動力,調動群眾保護的主動性是基礎。我們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其實,不論是20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還是頻頻立功的“朝陽群眾”,都向我們證明了激發群眾力量對工作開展的重要性。誠然,生態環境保護要做好,群眾力量不可或缺。此前一行蘭科植物保護專家為實現石斛在野外繁殖,將人工繁殖的石斛種植到野外,可過段時間卻發現,幾乎都被群眾挖回家里;后來,他們干脆將石斛苗分給群眾,鼓勵他們種到自家承包的山林上,反而讓石斛回到山間。由此可見,群眾是維系生態環境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既是受益人又是建設者,唯有我們充分調動群眾主動性、提高群眾參與度,才有可能實現環境美與生活富的共贏。
“十三五”期間,我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了綠色發展;“十四五”時期,我國綠色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更需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探索合理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為途徑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發掘良好生態中蘊含的經濟價值,推動生態與經濟雙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4國考推薦》》9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申論素材積累|申論考點爆破營|申論專項補弱|重要會議專項寫作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