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群眾體驗與日俱增,但成效并不穩固,存在垃圾圍城、農村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成為國家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生態環境短板,影響了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也不符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因此,亟待解決這些突出環境問題,以攻堅作戰的方式打贏環境保衛戰。
打贏環境保衛戰需要政府積極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長期以來是國家治理領域的突出短板,亟待加強。地方黨委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要切實扛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要明確職責、落實監督檢查、嚴肅考核問責。浙江從實際出發,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建立完善區域協作共治機制,實施“五水共治”,建立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注重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后果嚴懲,努力遏制環境質量惡化趨勢。七年來,浙江水安全、水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群眾滿意度實現“7連升”,治水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為美麗浙江享譽國內外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贏環境保衛戰需要群眾全力配合。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也需要群眾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動。從提升公民生態環境素養、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公開、推動環保組織規范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入手,讓美麗中國建設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能參與、人人共享的強大合力。例如各地群眾自發踐行垃圾分類措施,創新分類方式,以編撰順口溜、拍攝小視頻的親民接地氣的形式加強群眾對分類知識的記憶,提升垃圾分類的意識。如今,在強大正向氛圍的帶動下,農村的垃圾問題也在逐步得到有效的處理,變成了更宜居的鄉村環境。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是在論述環境保護重要意義以及刻不容緩,為了世界的有序,國家的發展,社會的和諧,需要我們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也因此讓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