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我國的數字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我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日益凸顯。但著眼當下,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展望2035年目標,數字經濟正邁向繁榮成熟期。在下一個發展周期,應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打造數字產業創新體系,筑牢發展根基,實現高質量健康持續發展。
積極推動數實融合,拓寬數字經濟發展空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能夠加快傳統產業升級,產生更大價值。我國不同產業的數實融合程度不同,消費服務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創新發展程度最高,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一方面是由于我國有較好的通信、互聯網基礎;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在附加值更高的生產服務業方面的數字化程度,我們還有較大差距。我們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不同類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發展機遇和增長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和效益。
加強部門協調共治,兜底數字經濟發展安全。過去條塊分割明晰的監管體制進入數字時代后,受到數據跨行業、跨部門的特征影響,亟待多方參與,共同協調治理、解決爭端。數字經濟橫跨行業,穿梭于虛擬與現實,在數字經濟時代之前,政府和企業之間,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角色劃分清晰,但是數字經濟時代政府、平臺、企業、用戶,利益交織,矛盾復雜,做好平衡考驗著耐心與定力。跨部門多方參與中,不僅要有政府,也要能讓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發揮積極作用,這是數字經濟時代來臨后的行業監管的一個根本特征。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擴大數字經濟全球市場。全球產業分工愈來愈細致,要充分認識我國的優勢條件,諸如在軟件、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等領域的優勢要繼續加強;沒有比較優勢的環節,要充分用好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數字經濟的技術更新換代快,企業要取得核心技術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繼續投入大量研發資金以保持技術領先的能力,實現市場占領的規模化。對于“買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需要集中力量加快研發,保障核心技術不再受制于人。要對國際市場的產品和技術保持跟蹤,了解世界發展,認識自身短板并努力趕超。瞄準短缺市場,積極邁出全球化腳步。
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要持續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聯網、下一代通信網絡等新技術新應用,不斷調整政策,更好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