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那么生態文明就是美麗中國的底色。建設美麗中國,既要看到“金山銀山”經濟之美,“風清氣正”的清廉之美,更要讓人們感受到“望山見水憶鄉愁”的民生之美,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努力構建生態文明,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算好“經濟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發展是硬道理,綠色是硬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發展循環經濟,做好垃圾分類和再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生態和經濟共同持續發展。由此可見,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要堅決抵制用犧牲環境的方式發展經濟,“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算好“政治賬”,綠水青山就是風清氣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在陜西秦嶺事件中,習總書記指出,陜西要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實踐證明,沒有了政治上的山清水秀,生態環境的山清水秀也就沒有了保障。因此,要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深刻認識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于自然生態的深遠影響,以政治風清氣正促生態綠水青山。
算好“社會賬”,綠水青山就是民生福祉。生態興則文明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人民群眾更加希望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更加希望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然而,當前生態環境整體脆弱,資源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仍然較為嚴峻。因此,提高環境質量、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民生福祉、事關發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方向,要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水綠、山青的美好家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推進綠色發展,需要全社會群眾的同呼吸,共奮斗,每個人的一小步,都是邁向美麗中國的一大步。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算好三筆賬的過程中,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