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色調”,而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民生,高質量發展的“內核”也是民生。在后疫情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同民生幸福不可分割,只有民眾不斷提升的幸福感才是詮釋高質量發展成果的最佳“答案”。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面對荊棘和險灘時,要牢記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唯有如此,方能行穩致遠,踏浪前行。
兜底線,高質量發展要保障民生“基本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消除了絕對貧困,這是詮釋我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但相對貧困仍然是阻礙發展向更高層次遞進的“溝坎”。習總書記一直牽掛著困難群眾,曾指出,托住民生保障的底尤為重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點,兜好民生底線才能保障民生幸福。不論是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的轉變,還是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的轉變,雖僅有一字之差,但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卻完全不同。助企紓困政策的落地、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綠色通道的建立……一樁樁一件件,詮釋“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殷殷關懷,道出“但愿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為民情懷,更指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基底是全力保障民生底線。
強服務,高質量發展要提升民生“幸福感”。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在民生,保障民生是根本,拓展服務是飛躍。”強服務不僅包含拓展服務范圍,還包括提升服務意識、能力,拓展服務方式、手段等。這需要樹立民本思想,用正確的政績觀去用心、用情體民情;需要俯下身子,用實干的方法論讓百姓暖心、安心;需要創新方式手段,用智能化手段讓服務提質增效、精準對接民生訴求。在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其內核是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努力,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不斷奮斗。正如地攤兒經濟、夜經濟的繁榮,城市書房、24小時便利店的普及……關注點從“物質”到“精神”,政策導向從“溫飽”到“優質”。要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民生服務需求。
“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和“魂”。”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迎難而上的擔當、常抓不懈的執著,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舉措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