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常識判斷會考查歷史知識點,比如三國時期。“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便是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首句的名言,但一定要區分《三國演義》并非真實的歷史,而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變加工而成的小說,里面的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內容是加入了作者情感傾向的。《三國演義》一書中書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的紛亂歷史事件,主要以描寫各類戰爭為主,而提到東漢末年的戰爭,MVP學習網在此為大家總結一下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
東漢末年時期,各方勢力交錯分布,而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第一場巔峰之戰,一方是占據“青幽并冀”四州的袁紹,另一方是坐擁“兗豫徐司”四州的曹操。袁紹和曹操雙方在爭奪北方領地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各種摩擦,最終在官渡地區爆發了官渡之戰。雖然袁紹在兵力上占據絕對的優勢,但由于袁紹過于狂妄自大,用人和軍事的指揮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外加袁紹麾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并將袁紹的糧草囤積在烏巢一事告知給了曹操,曹操帶兵一把火將袁紹的糧庫燒掉,因此官渡之戰,曹操大勝。在袁紹戰敗之后,曹操用了七年時間,將袁紹的北方四州吞并,此時的曹操將北方統一之后,轉身望向了南方,看著滾滾東逝水的長江,心里又燃起了進軍南下的想法,進而誕生了三國時期的第二場巔峰對決:赤壁之戰。
在曹操一統北方之后,并沒有做過多的停留,第二年就率軍南下,準備攻打南方。而此時諸葛亮正巧隨著魯肅一同前往江東,準備說服孫權共同對抗曹操,孫權當機立斷,決定與劉備共同抵御曹操。但雙方軍事力量較為懸殊,曹操率領二十余萬大軍揮師南下,而孫劉聯軍僅用區區數萬人在赤壁地區與曹操對峙。當時曹操軍內爆發瘟疫,再加曹軍不善于水戰,因此曹操下令將所有戰船用鐵索連接起來。但當時天氣突然變化,東風一起,火燒戰船,使曹操軍隊迅速潰敗。而在曹操撤退之時,孫劉聯軍也迅速出兵追擊,逐漸分食荊州,為三國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礎。但正如《三國演義》一文中開始的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中沒有永遠的朋友,更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和劉備很快就將繼續撰寫三國時期的第三場戰役:夷陵之戰。
赤壁之戰之后,劉備成功占據了漢中之地,并派遣關羽率軍北伐曹操,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斬殺龐德、降服于禁、水淹七萬曹軍。曹操迫于無奈向孫權求援,關羽最終在敗走麥城時被東吳擒獲并斬首。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并為關羽報仇,和東吳陸遜在夷陵地區進入到了相持階段。此時陸遜觀察到劉備軍隊的營寨均為木質柵欄,且周圍遍布茅草和木材,于是產生了火攻的念頭,一把火將劉備的營寨全部燒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燒連營七百里”,而劉備見大勢已去,最終逃往白帝城,將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史稱“白帝城托孤”。
在夷陵之戰時,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建立了魏國,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史稱“東吳”。而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正式形成了。
在考試中,三國時期的歷史主要考查內容就是三國時期的各個戰役,典型例題如下: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但真正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是: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襄樊之戰 D.夷陵之戰
【核心解析】A。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B選項錯誤;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關羽和曹操之間爆發的戰役,為后續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C選項錯誤;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D選項錯誤。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的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故本題答案為A。
【考點點撥】本題考查歷史常識,需要考生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加以了解。
從上述例題可以看出,三國時期戰亂頻發,因此在學習三國歷史時需要著重關注各方勢力之間的戰役及其歷史意義,通過對不同戰役歷史意義的區分,進而選出最為正確的答案。三國時期的歷史時間線并不是很長,相信大家都能夠通過學習加強對于歷史的了解!
國家公務員考試推薦》》》
>熱推課程:2024國考深度系統班升級不加價(1000課時直播+28本精選圖書+2套模擬卷+3000+試題練習+1年會員權益)
>直播:12元申論80分答題示范 |2行測專項精學 | 1元政綜研學課 | 1元報告研學5件套 | 1元高效搶學計劃 | 69.9元180個核心考點
>資料:9元國考歷年試題領取 | 1元國考金題卷 | 行測速解36計 | 90分鐘專項黃金考點 | 易錯題盤點 | 時政學習積累 | 常識理論學習 | 申論考點突破 | 熱點素材積累 | 會議寫作素材